太空英雄 正片

分类:纪录片 中国大陆2004

主演:内详

导演:萧刚,李东江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前几天,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一篇文章上了热搜。

文章名为《太空一日》, 节选自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2018年新修订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选编了这篇文章。

(新京报传媒研究刊登了文章原文)

因为是最近几年才新编的教材,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这篇文章。

文章记录了杨利伟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见闻:

火箭升空时,一阵持续26秒的共振让身体素质极强的杨利伟都感觉到身体不适,他一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在太空中,杨利伟还不时听到神秘的“咚咚”声,而声音的来源至今没有定论……

真实自有雷霆万钧之力,不少网友都说“18年后读来依然扣人心弦”、“看完之后热泪盈眶”。

这也让我想起一部聚焦于航天员选拔、培训一直到神舟五号太空飞行全过程的的记录片——《太空英雄》。

1996年,空军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从现役战斗机飞行员当中选拔航天员。

选拔条件具体严格,对飞行员的业务水平、身体素质都有精确要求:

年龄25-35岁、身高在1米6到1米72之间、体重55-70公斤、飞行600小时以上。

除此之外,就连睡觉是否打呼噜都被纳入了考虑范围。

不仅是飞行员们要接受体检,他们的妻儿也要进行各项医学检查。

一位飞行员的妻子甚至表示,“如果因为我身体不合格影响他的入选,我愿意和他离婚”。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从一千五百名候选人当中选拔出十四名预备航天员,他们大多是飞行时长1000小时以上的老将。

(1998年1月5日,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

为适应未来将要面对的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外,还要进行航空飞行、跳伞、野外生存、救生等各项技能的训练。

武的练完还要练文的,理论课程也不能少。等真到了天上,面对航天飞船上的各种零件,一个动作都错不得。

在后来接受《面对面》采访时,杨利伟就曾提到,飞船模拟器刚建成的时候,航天员们亲临现场训练的机会有限,他下血本买了一台摄像机,把飞船模拟器的各个部分拍下来,导入电脑反复观摩。

经过无数日夜的训练、学习,杨利伟说自己哪怕是闭上眼睛,都能还原出飞船上的各种零部件在哪个位置,甚至是常用按钮的磨损程度也能在脑海中反应出来。

杨利伟斥巨资买的摄像机由此也被大家牢牢记住。

最近在网上被大家疯狂转发的“中国最牛自拍”,就是杨利伟当初在神舟五号上执行任务时拍摄的,不少网友就在照片下评论,“想知道用的是不是当初自费买的那台摄像机”。

除了我们一般能想象到的与航天飞行有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身体素质培训,航天员们还前往俄罗斯加加林航天训练中心进行了失重特训。

失重飞机的原理是先让飞机升至一万米高空,然后再做自由落体,失重效应由此出现。

飞行员们身体素质过硬、适应能力强,表现都非常出色。

有趣的是,在训练当中,飞行架次最多的是随队摄影师王晓刚,他参与了全部架次的飞行,就连训练中心主任都称赞他“表现出了英雄主义精神”。

经过近七年的选拔和训练,2003年10月12日,首飞梯队的三名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以及聂海胜离开北京训练基地前往发射场。

(2003年10月12日早上,杨利伟等人与队友告别)

而具体谁上,一直到14日上午的体检过后,才最终有了结论。

根据当时三位航天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再结合长期以来的训练表现,杨利伟被确定接过中国飞天第一人的重任。

(出发前,杨利伟、翟志刚以及聂海胜在发射基地宿舍门上留下了自己的签名)

随后的发射准备都非常顺利,但在升天的过程中,就发生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长达26秒的共振让杨利伟感觉到十分难受,这是他在以往的训练中不曾经历过的。

杨利伟在自传以及采访中都直言,“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尽管如此,当时从飞船上传回的画面却是,杨利伟面不改色,看起来一切正常。

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定力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也称赞杨利伟,“这人真稳定”。

后来,根据杨利伟的宝贵经验,设计师分析共振来自于火箭震动,对制作工艺进行了升级,这种共振情况在后续航天飞行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虽然已经过去18年,但再次重温火箭从发射、整流罩分离到进入飞行轨道的全过程,我仍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而为航天英雄喝彩的同时,地面上还有无数为航天事业付出过的人值得被铭记。

为确保返回舱安全回收,航天员日常培训时模拟了各种落地时的可能性,其中一种就是落在海上。

为测试航天员最多能在海上等待多久,北京航天城的六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耐受实验。

在温度35度,湿度近100%的船舱内,英国人测试的极限值是六小时。

然而,随队医生刘建明却坚持了接近20个小时,获得了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

最终,也是他在神舟五号回收现场,第一时间为杨利伟进行了医学护理。

航天员训练系统主任黄伟芬,至今仍然奋斗在航天员训练的第一线。

《太空英雄》中也有她的身影。虽然航天员选拔从1997年才开始,黄伟芬却是从1992年就进入了载人航天工程项目,负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

在资料极度匮乏、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黄伟芬用三个月就交出了一份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

这份方案经过各部门的审慎考量,奠定了之后二十年航天员训练的总基调。

1998年,黄伟芬开始指导航天员训练,所有项目必须由教员先进行试训,其中大部分项目黄伟芬也亲自尝试过。

因此她开玩笑,“如果选女航天员,我无疑是最佳人选,因为我经历了航天员训练的所有内容,甚至还能省下训练费”。

三十年来,黄伟芬七次送航天员上太空,十四名航天员无一出现运动损伤,是当之无愧的“航天女教头”。

(黄伟芬和航天员们)

当然,也有人虽然没有上过太空,但他无疑也是太空英雄中的一员,这个人叫邓清明。

在第一批航天员当中,目前已经有八位执行过飞天任务,其中景海鹏、聂海胜更是三入太空。

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六位航天员当中,其中有五位已经离开航天员队伍,邓清明则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如今,神州十二号上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国人瞩目,而在航天员队伍中坚守24年的邓清明,在飞船发射前第四次入选了备份梯队。

虽然再次与飞天擦肩而过,邓清明仍然时刻准备出征,这何尝不是一种航天精神?

(邓清明于2019年登上《朗读者》,为所有队友朗诵了一首《望星空》)

还有很多像邓清明、黄伟芬一样的太空英雄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研制被拒,到今天,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仅仅七个半小时之后,火箭就与空间站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三位航天员将在上面进行三个月的驻留。

(三位航天员在核心舱内向全国人民敬礼)

现在的航天生活早就与杨利伟执行任务时大不相同,空间站空间更大,划分了各种功能区,甚至覆盖了wifi。

(天和核心舱,是不是有《2001漫游太空》那味儿了)

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太羡慕了,这个家太大了”。

遥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曾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前几日,NASA局长尼尔森在出席国会众议院听证会时也表示,支持将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

然而,二十多年来,从远赴俄罗斯做失重训练,到自主掌握空间站技术,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预计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完全建成,到那时,国际空间站也面临退役,中国的空间站将是太空中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中国未来空间站)

去年,美国申请进入中国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项目,但美方项目在科学价值和技术层面没有达到我国规定标准,因此被拒之门外。

这些进步离不开像杨利伟等世人皆知的英雄,刘建明、黄伟芬、邓清明还有更多不为我们所知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值得“太空英雄”的称号。

今天就聊到这儿,让我们一起祝愿三位航天员顺利执行任务、平安返航!

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