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 第30集

分类:恐怖片 美国2007

主演:托马斯·简,马西娅·盖伊·哈登,劳瑞·侯登,安德鲁·布劳尔,托比·琼斯,威廉姆·赛德勒,内森·甘宝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忘了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恐怖因素比特定场景更为高妙。比如夜晚的墓地,闹鬼的凶屋,发生点稀奇古怪的事全无意外,感官上的惊吓刺激一旦脱离特定场景环境,恐怖感也就消失了。而恐怖因素一旦植于日常,像《蝴蝶梦》里的吕蓓卡一样无处不在笼罩着你,那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再比如《后窗》里朝夕相对的街坊,《惊魂记》里的路边摩托旅馆,都是普通人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日常。 胡安和薛敏普通得就像他俩的名字一样,一对典型的城市中产小夫妻,男的公务员女的老师,经济适用型完美搭配。新婚燕尔,事业得意,突然就接二连三地栽跟头倒霉,生活被一个突然消失的女人搞得天翻地覆。直到剧情推进了三分之二,观众还跟困兽犹斗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困惑,这都是为嘛啊? 翟晓婷,既是同学也是朋友,还是好朋友冯仁的老婆。以胡安的视角来看,要她还钱却遭到推诿;警察将她列为通缉犯;收到她寄来的没头没尾说要复仇的信;从小姨子处证实她陷害了岳父;从大学老师那儿知道她多年前就开始陷害自己;从她中学同学那儿知道她身世成谜并带着目的考到云港;从她姘头的女朋友那儿得到了她多年前跟踪自己的证据;又从警察口里证实她已经整容的消息极有可能属实。。。全世界都告诉你她是一切阴谋的始作俑者。 她为什么复仇?她改头换面回来了吗?小两口有二十多集都在这两个疑问中惶惶不可终日。不管从什么途径得到关于她的零星消息都翻来覆去地研究,对生活中新出现的女人提防恐惧。那些平凡日常不再熟悉亲切,一切都面目可疑暗藏玄机。大量反复琐碎的细节令人感到疲惫乏味,我看到十几集就失去了耐性,直接跳到了最后几集。发展了三分之二的《蝴蝶梦》,急转成精神病版的《基督山伯爵》。 我发现导演跟希区柯克一样对精神病异乎寻常地执着,什么佛洛依德、荣格,各种心理学研究没少折腾。《沉默的证人》里白远写的那首诗叫《赴莱比锡抒怀》,莱比锡是现代心理学发源地。导演真是跟心理学死磕到底了。 本剧在拨开迷雾之前,薛敏抱着熟睡的胡安看《爱德华大夫》,内牛满面地发愿要像皮特森对约翰一样让胡安回忆起童年阴影,打开心结。本剧在结构上跟《爱德华大夫》多有相似,男主人公都是因为童年一次无心过失酿成大祸,由于消化不了巨大的惊吓和内疚感,潜意识选择性删除相关记忆,但却形成顽固心理障碍,一个不能见轨状物一个不能见火。女主人公凭着爱与智慧拨云见日,最终挽救了男主人公。不论皮特森还是薛敏,如果没有对男主人公无比坚定的爱,那么故事就不会有水落石出的结局。不同的是,本片在梦境解析的处理上比希胖子保守得多。从片头开始,胡安飞机上的噩梦,到后来跟人叙述自己梦里各种关于火的画面,基本都是具象映射。而《爱德华大夫》里对约翰梦境的解析,各种抽象的梦境意象都被完美解释,跟现实生活严丝合缝一一对应,实在有些荒诞。虽然我对心理学一窍不通,但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即便是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的隐喻,除了死隐喻之外,本体和喻源之间的映射联系不具有唯一性,而且要基于共同的理解机制之上才能成立。梦境意象和现实之间的映射关系只能更为复杂和松散,现代心理学应该还做不到建立起一套完美准确的释梦机制。 从《沉默的证人》到《迷雾》,导演的节奏感似乎变坏了,后者压抑的时间太长,太沉闷,线索遍地开花,谜底喷泻得很仓促,许多细节没有得到充分地解释,积累起来的情绪也没处释放。过了安检换机票是不错的想法,可最后用陈铭基寄到国外宾馆的录像带和日记来揭露翟晓婷之死,在叙事上也太力不从心了。日记在悬疑故事里的作用,以铺垫为上乘,以解谜为下乘。九牛二虎布下的悬疑迷雾,被一本让主人公和观众都毫无心理准备的日记揭开了,这样故事的张力和趣味性都大打折扣。而且陈铭基已经有了录像带,又有什么必要写日记?录像带足够双向制约,如果他够聪明够胆大,完全可以凭借录像带反要挟冯仁会破坏复仇计划。其实这个录像带的存在也有点不合逻辑,冯仁自己拍下陈铭基杀害翟晓婷的录像作要挟筹码,地点难道不是他选的?就没发现陈在那么显眼的角度也放了摄像机?而且如果不是陈铭基空难,那么翟晓婷遇害就不会被揭露,让这种小概率偶然事件承担解谜重要环节,对故事的合理性也是一种损害。如果可以让陈铭基的后招更巧妙地出现,也不必是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只要说明翟晓婷为冯仁所害,再结合后来胡安和薛敏的攻心策略,一样可以引冯仁出来找到藏尸地点,让他计划破产,精神再度崩溃。 吐槽完节奏感,还要赞扬一下导演对心理学和精神病的研究更深入了。从《沉默的证人》里的大BOSS成功控制一个精神病,到本剧大BOSS要制造一个精神病。冯仁差一点点就成功了,彻底逼疯胡安。要让这个故事在逻辑和情理上都能成立,复仇者除了强烈的动机(家破人亡,自己进精神病院),还要有执行能力(高智商+经济条件+打入报复对象生活圈子),以及必须够疯狂(精神病患者)。否则付出一生,建立和破坏生活十几年所得都只为折磨一个人,实在是匪夷所思。 导演把谜底藏得很好,很多豆油表示大吃一斤。就是因为冯仁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哪有人这么玉石俱焚去报复的?要说哪里有点不妥,就是他太仗义了,仗义得有点过头了。虽然说已经做了甩手掌柜,但毕竟生活圈子里,常来常往的大部分是生意人。他身上又哪有一点生意人的影子?根本是个仗义疏财的绿林好汉。老婆卷款跟人私奔了,还惦记卖房子帮朋友还钱,房子卖不了了就去敲诈杀人犯。相对的,冯仁没地方住了,胡安小心翼翼地跟薛敏商量把家里另一套房子给他住,这才是正常人。冯仁就是好得太不正常了,要么其实真爱是胡安,要么就是另有隐情。我就是在看到他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帮胡安还钱开始觉出不对味的。 在这个疯狂而宏大的报复计划里,他消灭了翟晓婷这个变数,却忽略了薛敏。薛敏确实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对手,她太普通了,不强势也没什么野心。看起来依赖性强,什么事儿都问老公拿主意,保个饭碗也要靠老公去找枪手写论文。但其实她性格坚强,头脑也清楚,毕竟跟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和平相处这么多年,本身还是成熟懂事的。能靠老公的时候就靠老公,靠不上就自己解决,不管父亲还是妹妹出事,都拿出了家里老大的风范。她对胡安的感情经受住了数次挑拨,除了感情坚定,也说明她很有主见,不易动摇。在被全方位打击中始终保持智商理性同时在线,冯仁最大的失误就是错看了她。 薛敏是学文的,主攻拜占庭研究。从古希腊神话到霸王别姬,胡安不懂的她都懂。有意思的是,她完全有潜质做文青而她不是。而石隐,冯仁,甚至中学都没上完的小梨,这几个被确诊的精神病都是典型的文青,以至于我看完这两部戏都怀疑导演是不是对文青有什么偏见。不过有一点很对,人戏不分,离疯就不远了。 戏里有些桥段颇有希胖子神采,胡安被困办公室,跟冯仁前后脚上楼侦查。还有楼上女人因家暴而杀夫,很有《后窗》的感觉。而这些,都是渗透于日常的恐怖因素。更恐怖的是,跟你两肋插刀的好朋友,却是一心想把你折磨疯的精神病。 新闻里说,中国有超过一亿的精神病患者,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太少了。也就是说,平均十几个人里就有一个精神病,细思极恐。世上有精神/心理状态完全健康的人吗?不恐高,没有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和其他各种毛病,从不抑郁,我表示无科学根据地谨慎怀疑。微博上倒是听过两位博主,早先也并没表现出什么异常,后来一位因为抑郁症自杀,还有一位从每天规律的生活日志变成被害妄想的呓语。我去看过她们的微博,觉得难过。 且平凡且珍惜吧。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