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花 超清

分类:剧情片 日本1964

主演:池部良,加贺麻理子,藤木孝,杉浦直树,三上真一郎,佐佐木功,KôjiNakahara,原知佐子,宫..

导演:筱田正浩

电影《干花》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部一个普通黑帮人物故事的影片,因为导演筱田正浩预置的问题显得略为与众不同。

为什么我一下就抓住了导演怎么来讲这个问题作为理解这部影片的关键,是因为同样的问题也是我长久思考,悬而未决的问题。正是因为我长期思考,所以我知道这个问题本身不好回答。但是与其说回答不易,不如说提出这个问题更难。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记得电视剧《士兵突击》许三多有个经典的回答: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

如何跳出生活的樊笼就犹如柏拉图洞穴里的人走出洞外。如果我们从生理角度去说,我饿了,有了饥饿感,有了各种感官刺激我才感觉到自己存在,我才从我的存在开始进行思考,考虑我应该怎样的生活。可问题是,我不思考这些问题,难道我就不活了?这惊人一跳要越过的是人生的深渊,要破的是难以破除的铜墙铁壁。站在此岸跳向彼岸,这道觉悟隔着整整一个禅宗。站在自在成长为自为,这道觉醒隔着整整一个时代的启蒙。更别说《资治通鉴》起手处居然是一个刺客复仇杀人的故事,只有在游离于外的这种对象化的审视和反省中,才能提炼出一点儿“无中生有”的价值。

在电影《干花》中其实这个如此这么般难的抽象的问题就变成了电影故事本身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因为杀人坐牢的人,为什么在经历了“新生”时光之后,又因为杀人而重新进了监狱。如果说导演有什么巧妙之处的话,我想就是这样在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圈的结构中产生了极强的反思效果。只要你认真的看电影,就会因为不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抛出来。我想只有在这样的境遇中,我们才能像魂魄离体一样,脱离原有的“生活轨迹”,在浩瀚无穷的时空之中问一问路在何方。存在主义不就是要脱离原有的“体系”,重新找一找自己的时空坐标吗?

当主人公发现了“偶然”“意外”的女主人公后,“冲突”“矛盾”风生水起。一个苦苦等待他出狱并深爱他的女人,他为什么要抛弃她?一个为了复仇而跑过来暗杀他的人,他又为什么能轻易原谅他?一个如此欣赏而又充满魅力的女人,他又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全她?如果一切的情节都紧扣电影开篇的问题,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让主人公偏离原来的生活轨道,这才是影片要反映的主题线索。

与其说是自由意志的产生,让主人公偏离轨道,不如说正是因为偏离的轨道才产生了自由意志。从我到非我,完全可以夸张的想象女主人和躲在赌场角落的杀手构成了他自我人格的某种二元化隐喻。在内的人格冲突外化为了两个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人物,他们有棱有角才能让观众看得真实。无论是在赌场上对女主的爱护与欣赏,还是对杀手的警惕和排斥。历史在善与恶的打斗中向前,人生在白与黑的纠缠里虚度。

有人说无论是赌博,赛车还是杀人,不就是荷尔蒙分泌过多导致的吗?我说如果你仔细审视一下主人公的感情世界,首先你要明白区分片中的两个女角色,他一个是得而不爱,一个是爱而不得,为什么?因为要呈现的是看不见的隔阂,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爱弥合不了的隔阂。如果说“言外之意”大约是我们能够理解的生活常识的话,那么在烛光的小屋里为什么我们会忽视黑暗?

“你不要吸毒吗,我带你看点更刺激的,去看我杀人!”电影的情节里明明男主人公因为杀人坐过一次牢房了,这次他完全可以开启一段新的生活,然而他不仅要重新回到轨道上去,而且这次带上了一个重要的“观众”。如果说有什么阻碍我们反思自己的话,就是我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正视直面“灰色”的内心世界。如果说有什么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话,就是我们并不是藏在心中什么东西都能拿出来分享而得到理解。

电影通过这种带有极强的宗教仪式性的杀人场面,在恐惧和颤栗中宣告了故事的结束。杀人,出狱;出狱,杀人。这种生命意义的时间向度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的不可逆性,然而重复的空间向度又为我们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人生难道就是这样简单重复什么都没有的虚空?

所以,正如导演想的那样都得问一问自己: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