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全5集

分类:国产剧 大陆2018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

导演:徐蓓

1891年张伯苓就读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甲午战败,因无船实习赋闲在家。1898年英国继日德后强租威海卫,三历国耻而决心投身教育,与严修共创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与蒋梦麟成为同学。1919年回国后,建立南开大学并任校长。

1907年蒋梦麟就读南洋公学,其总教习为清末翰林蔡元培。1909年赴美入读加州大学,1912年于哥大攻读教育学博士。1919年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为教授,1921年成为蔡校长的继任者。

1907年梅贻琦就读南开中学堂,师从退伍海军张伯苓。1909年通过庚款留美项目,考入伍斯特理工学院。1919年入职清华大学,曾向张伯苓抱怨,对教书没有兴趣。张说,教半年就没兴趣,年轻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受命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位校长共任校常委成员。日后,张伯苓用天津话给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你代表我了)。蒋梦麟则给梅贻琦讲:你年富力强,要多担重任。因清华在经费和师资上留存最高,梅贻琦成为西南联大的掌舵者,而这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张的退,蒋的让”。

本集结语,源自冯友兰题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喜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历史,各异之风学。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第二集:刚毅坚卓

1、陈寅恪

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北平,清华教授陈寅恪之父陈三立听闻后大放悲声: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也!随后,这位85岁老人拒医禁食,以死殉国。此时的陈寅恪不仅背负丧父之痛,还因右眼视网膜脱落急需手术治疗,应留京处理家事休养生息。然而,陈与妻子彻夜商榷,不愿日后为日本人做事,丢了中国人的骨气,决定携亲眷随校南迁,用剩下的一只左眼坚持自己的教育工作。

1944年12月,陈寅恪左眼视网膜脱落,从此双目失明。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陈寅恪曾写下如此诗篇: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牵令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2、闻一多

1938年初,日军进犯中国腹地,长沙临时大学南迁昆明,清华教授闻一多报名参加了师生步行团,跋山涉水三千余里。他人不解为何大教授要自讨苦吃,他回应说:“我在十五岁以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大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山区农村隔绝了。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某种意义上,这次行军是闻一多思想左转的起点。

闻一多在联大先后教授十余门课,极受欢迎的是古代神话课。不单是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会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来上他的课。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就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到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昆明城内物价飞涨。闻一多迫于生计,开始撰文刻章以贴补家用,切身体会到了百姓之不易,他反思道:“我这一二十年的生命,都埋葬在古书古字中,究竟有什么用?现在,不用说什么研究条件了,连起码的人的生活都没有保障...... 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1946年7月11日,爱国人士李公朴惨遭国民党暗杀,15日闻一多在其追悼大会上做了最后的演讲:“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说出了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当时在场的云南大学学生余丹及时记录下了讲稿,如今已是88岁耄耋老人的她依然感慨:闻先生的话历历在目,多少年都忘不了。1946年7月18号,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街头。

本集结尾曲《也许》的歌词,源自闻一多写给女儿立瑛的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第三集 大学之大

1、求学之路

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上海失守,17岁的高二学生汪曾祺告别江苏南菁中学,随家人流落到高邮远郊村落的一座小庵(即其日后作品《受戒》里的荸荠痷)。1939年他通过海路几经辗转,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1937年12月13号日本占领南京并屠杀城中百姓,16岁的许渊冲受到震动遂离开老家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

1941年17岁的北平少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曾共同就读北京崇德中学的杨振宁分到一班并成为挚友。

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2、学有建树

1938年11月,前湘军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被聘为西南联大中文系副教授,讲解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汪曾祺选修了所有的三门课。一次他写了篇小说,自认为对话写得很诗意、哲理。他拿给沈从文批阅,沈回复:“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他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这样才真实。

多年以后,汪曾祺写出了很多像老师沈从文一样“平淡的、没有脑壳打架”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1941年10月,许渊冲报名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译训班,1942年被分配到航空大队机要秘书室,负责翻译每天昆明行营的军事情报。一日,许渊冲看到情报说日本一艘军舰到达海防,登陆士兵多少人,飞机多少架进驻河内机场,他火速将译文送到陈纳德的指挥室。第二天日军空袭时,飞虎队早有准备。他在日记中回忆道:“我只听见飞机爬高的呜呜声,机枪扫射的啪啪声,一架架画着一轮红日的日本飞机,尾巴冒出一团团浓烟,被击落在西山滇池上空。”

1983年62岁的许渊冲回到北京任北大教授,他开始以每年至少一本新作的速度,英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四大名剧》等。2014年,国际译联把亚洲第一个“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93岁的许渊冲。

1948年邓稼先赴美留学,再次与同窗好友杨振宁相遇。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归华报效祖国。197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回国,与已成为中国原子弹研发事业领头人的邓稼先重逢,他问道,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中国原子弹的工作。邓表示应该没有,但会再去证实一下。不久邓回信说:“我已证实,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中国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多年后,杨振宁对此回忆说:“邓稼先的回答,让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邓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1986年7月29日,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伤害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病痛折磨中溘然长逝。

PS:后两集有空再总结。顺便推荐一本我之前翻看过的书,西南联大荣誉校友易社强(John Israel)所写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详情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