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全52集

分类:综艺选秀 大陆2006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2021.10.4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1、诸葛亮为什么死前下达关乎魏延的命令

魏延和诸葛亮路线不同(每次北伐魏延均欲分兵,亮不从-子午谷奇谋)

2、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目标: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为什么目标没有实现

1)曹魏非速亡之国(魏主明略,氏族支持)

2)益州非进取之地

(诸葛北伐积年无成蜀汉只能偏霸)

3)诸葛非将略之才

4、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1)安内必先攘外

(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2)小国更要图强(以弱为强,犹可自保)

3)理想必须坚持

5、诸葛俩为什么不把北伐接力棒传于魏延

诸葛临终时唯一想到的就是保住蜀国的十万人马,无法与魏延之辈言语-良苦用心

2021.10.5 #第四十二集 无力回天

谯周劝降

1、谯周本人安贫乐道、通读诗书,主张刘禅投降(政治立场)

2、谯周杜琼等人为何主张投降

1)分利不均(谯杜皆为益州集团)

2)治蜀过严

3)战事太多

4)人民甚苦(税重)

2021.10.8 #第四十三集 风云际会

(视角转向东吴)

1、孙权接班困难,体现在以下

1)年幼(接班时18岁)

2)势孤(势力孤单)

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孙盛《原文》

孙家也是外来政权

a.孙家在江东是寒族

b.孙坚不在江东发际(淮泗江北发际,回到江东不得已大开杀戒以服众)

3)内忧(内部人心浮动、未能局部统一)

4)外患(曹袁官渡之战,荆州黄祖觊觎之)

2、孙权如何度过难关

1)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2)周瑜带头行臣子礼

P.s. 东吴政权也由三股力量构成:

a.枪杆子:孙坚孙策带来的淮泗军事集团(淮泗将领)(孙坚旧部-程普、黄盖、韩当)

(孙策旧部-蒋钦、周泰、陈武)

b.笔杆子:流亡北士(张昭、诸葛瑾等)

c.钱袋子:江东士族(虞、魏、顧、陸四大家族)

P.s. 鲁肃来到江东的意义

a.江西人(非江东)-和淮泗共同语言;流亡北士(依托周瑜)-和张昭有共同语言;反对袁术-和江东士族有共同语言

b.鲁肃没投奔孙策,后适时投奔孙权(来得巧)

c.入职途径:经由第一股势力(淮泗)引荐,担任武官(有前两股势力合流的趋势,意义重大)

P.s. 吕蒙担任前线统帅的意义

a.身份(非江东人)

b.不读书(非士人)

c.提拔于行伍(非淮泗将领)

结论:鲁肃和吕蒙的意义是在不同时期调和三股势力。

3、孙氏政权的建国道路就是江东化的道路(田余庆先生观点)。

2021.10.16 #第四十四集 坐断东南

孙权称帝最晚

1、孙权两次次放弃称帝

1)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臣(黄初二年刘备伐吴)

2)曹丕称帝后四年(黄初四年)群臣劝进,孙权不称帝(适时与魏蜀均翻脸)

2、孙权为什么像勾践(陈寿评价:勾践之奇)

1)沉得住气

2)翻得了脸(敌我友反复横跳)

3)弯得下腰(向曹魏称臣,给笑脸)

4)抬得起头

老师总结:

卑躬不屈膝,屈膝不投降

弃名不弃实,卖艺不卖身

3、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湖北鄂州)称帝(曹丕已亡)

2021.10.16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孙权怎么会用人,用人特点?

1、三国主要领导人的用人特点

操以智(沙龙),权以情(家庭)

备以义(帮会),亮以法(政府)

2、孙权和部下亲如兄弟

3、孙权晚年性格乖戾,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喜怒无常。对外骨肉相残,特务统治。

2021.10.17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孙权冷落张昭,逼死陆逊

1、孙权为什么两次不让张昭当丞相?

1)四种说法

a.孙权薄情(对孙策及周瑜鲁肃后代也一般)

b.孙权记恨张昭(赤壁之时主张投降)

c.孙权忌惮张昭(张昭性刚,倚老卖老)

d.孙权第一任宰相就是个摆设(指孙邵)

P.s. 孙权不想张昭变得重要,更不想让丞相这个职务重要(第二任顾雍,会做人,说话小心) 孙权想要的是顾问形的丞相,总结为:

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有事做顾问,没事做象征

2021.10.17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陆逊真正的死因(并非南鲁党争)

1、南鲁党争后的相关人员的情况

可以看出 处理界限并非南鲁党,而是江东士族与流亡北士。

2、孙权为什么要整陆逊(有深层社会背景)

陆逊是江东最大的士族之一,而且官做的最大。孙权不能把这么大的权利分与陆逊。

P.s. 孙权和江东士族之间有矛盾,江东士族势力过于强大。

3、魏蜀吴三国的主要领导人都和名士/士族有矛盾。为什么是这样?

1)士族是什么

世家大族,名门望族,世代做官的家族,实质上的知识垄断阶层。

2)士族特点:

a.垄断仕途(占领了上层建筑)

b.控制舆论(掌握了意识形态)

c.成为豪强(把握了经济基础)

3)随着历史发展,士族终将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又面临着新兴势力(军阀)的挑战。

P.s.

a.门阀/门阀制度/士族制度与军阀

b.门阀: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世代为官的大家族。

门第:家族地位的贵贱高低

门望:名誉声望

阀阅:功绩经历,贴于门外,表彰自己功劳的称作阀,表扬自己经历的称作阅。阀贴于门左,阅贴于门右,合称阀阅

军阀:有着独立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

天下太平时门阀管用,天下大乱时军阀管用

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帝国三根支柱倒下两根(外戚与宦官内斗两败俱伤),军阀董卓作乱,历史进入军阀时代。士族统治受到军阀的挑战,士族推选代表人物袁绍来表达自己垄断统治的愿望,后面才有曹操(曹魏法家寒族政权)和袁绍的官渡之战。

4、总结:从某种程度看,三国的历史就是士族地主阶级试图成为统治阶级而被某些力量所阻挡的历史。(曹孙刘都是逆潮流,点题!)

5、后三国归晋,晋朝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三国建国道路和归晋原因各不相同。

2021.10.19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归

1、道路问题

1)曹魏:非和平演变/演变 逆流而上

曹操对于士族的态度:

拉拢士族、利用士族、依靠士族,不相信士族

曹丕放弃曹操路线(法家寒门政权),与士族达成政治交易,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获得垄断仕途(儒家士族政权)权利。

曹丕称帝之日即曹魏灭亡之时。

2)孙权:本土化生存 顺势而为 吴人治吴

孙权早期依赖淮泗将领,君臣关系和睦,后期逐渐把权利交给江东本地士族。这固然使得江东政权稳定,但孙权内心深处不相信士族,进而造成了孙权晚年的内心分裂(疑神疑鬼、猜忌心重、性格乖戾),进而导致孙吴灭亡。

3)蜀汉:计划外单列 绕道而行

刘备在建国之路上跟着曹操走,尤其是如何对待士族地主阶级(尽量不发生冲突,利用依赖)。

中后期主要在诸葛亮:

a.后诸葛亮依法治国,公开公平公正,蜀国治理极好。但士族地主阶级不想法治,想要依人治,作为利益群体想要垄断仕途。实质上的矛盾核心为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

诸葛亮的理想是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和公平清明的社会(生产关系过于先进)

b.诸葛亮坚持独立自主(绝不依赖曹魏&绝对坚持荆州集团第一统治梯队),绝不蜀人治蜀,对待本土世士族豪强:政治上排挤,经济上盘剥,法律上制裁。

c.诸葛亮坚持兴复汉室的理想

当时士族都不想兴复汉室,向往曹魏士族特权(九品中正制垄断统治权力)。

以上三点导致蜀汉治理最好,也最先灭亡。

2、综合来看,在面对士族地主阶级夺权这个问题上: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也是因为这三个举措,从历史的角度看,三家都要灭亡。此所谓殊涂同归!

三家归晋,中国历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士族地址阶级时代。

2021.10.29 #第四十九集 天下大势

势:形势、趋势

跳出三国看三国

1、中国文明史中三个划时代事件:

1)西周封建 2)秦灭六国 3)辛亥革命

西周封建前:氏族 部落 部落联盟 部落国家 部落国家联盟

西周封建后:国家联盟时代 邦国时代

秦灭六国后:统一国家时代 帝国时代

辛亥革命后: 共和国时代

P.s. 庶族地主阶级最符合帝国制度的要求,即皇权集权,官员势力越小越好。另外广泛人才选拔,效率更高,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邦国和帝国的区别

1)国家制度:

邦国:实行封建制 封土建国

一个天气、许多国家、独立主权、共奉天子

帝国:实行郡县制

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

2)政治形态:

邦国:贵族政治(世袭、无薪水,非职业)

帝国:官僚政治(非世袭、领薪水,是职业)

P.s. 官僚是皇权的职业代理人

3)统治阶级:

邦国:领主阶级

(有产权有治权/有财权有政权)

帝国:地主阶级

(有产权无治权/有财权无政权)

3、帝国时代又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

秦汉时代:贵族地主阶级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地主阶级

隋唐/以后时代:庶族地主阶级

贵族领主—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庶族地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如何集中体现其特点

人事制度

秦汉之前 贵族领主:世袭制度

秦汉 贵族地主: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士族地主:荐举制/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 庶族地主:科举制

P.s. 士族的特点:一半像贵族一半像庶族

5、从历史的参展角度看,士族地主阶级终究登上历史舞台。在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垄断了仕途,占领了上层建筑;已经控制了舆论,掌握了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豪强,把握了经济基础。

6、三国是插曲(士族地主阶级)中的插曲(庶族地主阶级)

2021.10.29 #第五十集 历史插曲

1、看待历史的两种选择

1)道德批判,二元价值观

2)科学历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P.s. 三大战役及其性质

官渡之战/军阀战胜门阀

赤壁之战/南方对抗北方

夷陵之战/三分天下

2、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

稳定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正向评估的标准

价值标准:谁能统一谁是英雄

1)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英雄,都有资格,都有权利。另外他们又阻止其他人统一,所以龙争虎斗,沧海东流。这就是三国出现的原因。

2)人物关系:

曹操和荀彧:都是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不同

孙权和鲁肃:都是现实主义者

刘备和诸葛亮:关系微妙

2021.10.29 #第五十一集 百年孤独

关于诸葛亮的四个谜团

P.s. 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诸葛亮都是孤独的人

1、出山之谜:登门自荐与三顾茅庐

2、并尊之谜:承认二帝并尊

3、专政之谜:是否贪权,架空皇帝

4、治蜀之谜:治理最好,最早灭亡

2021.10.29 #第五十二集 千古风流

1、曹操与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政治路线——法家寒族

2、曹与诸葛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1)自身区别

a.曹操称公、王,曹丕代汉,曹操背上了洗刷不清的罪名)

b.曹操奸诈,诸葛亮坦诚(曹操奸诈被后世放大)

c.二者都是真实的人,曹操更多的是“真”,诸葛亮更多的是“实”,民族文化更喜欢“实”

d.曹操复杂,诸葛亮纯粹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性格率真,复杂,奸诈);诸葛亮是一个备受推崇,其实却不被理解的孤独的人

2)文艺渲染

曹操的奸诈和残酷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被放大了;诸葛亮的智慧在文学作品中也被放大了

P.s. 艺术典型(突出夸张渲染)和科学典型(标本/最普通)的区别

3)政治需要

统治阶级需要一位忠臣(时代楷模);人民群众需要一位清官(寄托社会理想);文人士大夫需要一位代表*

正好遇到了诸葛亮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楷模

P.s. 传统中国人民的三个梦:

明君梦 清官梦 侠客梦

*士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普通士人基本没有不动产,且必然有从政的诉求,需要依附别人,但其又人格独立,不想依附于人。所以士人群体想要统治阶级主动来求他们(傲娇)。

文人塑造了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

4)社会心理

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节

中国没有本土产生的宗教,也没有宗教情节(区别于西方一神教/无形/非人格神);中国信人。所以圣人必须要完美无暇,不断被吹捧抬高,近乎神化。

而一个人变成神(诸葛亮)的同时就必须要有一个人成为鬼(曹操)

一个人一旦变成完美无缺就绝不可信,也绝不可爱。可爱的人都是有缺点的。

3、老师结语:

人都是复杂的,人都是矛盾的,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善与恶的斗争,当我们人性折射到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当中,就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形象(神和鬼)。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人性。

他们也是历史的前浪和后浪,曹操是前浪,诸葛亮是后浪,都在致力于推行一条属于庶族地主阶级的法家路线。

而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我们应该看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深。

详情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