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之道 已完结 共6集

分类:国产剧 中国大陆2016

主演:王星羽

导演:王星羽

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

不断增长的人口 又对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提出更高要求

以中国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催生了独特的文明进路

水田 - 需要土地平整,需要灌溉和排水 - 安土重迁 -不容易迁移

旱地 - 消耗地力 -迁移游耕

北方农民迁移比南方频繁

农业需要依赖土壤、阳光、雨水等自然赠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延续人类社会发展,这也体现在八卦中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统治者高度重视

春耕前,皇帝率领文武百官举行仪式,皇帝亲自下田耕作,所谓 籍田仪式,仪式后颁布诏书,要求官员指导和劝勉农民耕作

中国五大农书(氾胜之书 王祯农书 农政全书 齐名要术 陈旉农书) 都是统治阶层的产物

清 -46幅耕织图 中 有23 幅 是讲稻米,显示稻米在作物中的重要地位

地膜 也在水田里使用?对土壤有何危害?

在几亩稻田中耕作的收入 还不如去发达地区 打工一月,谁还愿意种田?

耘 - 除草 ,耕耘成为 辛勤劳动 艰苦努力的代名词

早在新石器时代 人类就开始修建水利工程

为了使环境适合稻米生长,人类修建水利工程,移山挖渠,改造山河,把穷山恶水改造成良田

春秋战国时期,秦 李冰 修建都江堰,扩大了灌溉面积和稻田面积,使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

水稻种植 工序复杂,影响因素多,风险高。

农业危机引发农民起义,中国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主要爆发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秦汉时期,南方还没有开发,像西安的关中地区人口密度是每一个平方公里200人,浙江则只有一两人

当农业最初在黄河流域出现时,作为主食的农作物是黍粟(黄米和小米),作为主粮颗粒细小、营养不均衡,驯化不是很成功,后被西亚传来的小麦取代(到汉代已成为主食),小麦是旱作物,通常种一季就需休耕一两年,这就意味着这些土地每年只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能够收获粮食,而且旱地灌溉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土壤肥力大幅降低,一年比一年贫瘠,连年战乱,自然环境恶化,再加上人口增长,粮食危机日益严重

后来,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战乱),同当地的越人共同居住交往,共同繁衍。北方发达耕作技术和稻作方式的结合,让中国粮食产量飞跃发展,缓解了黄河流域的负担。与需要休耕轮作的小麦不同,只要保持水肥,稻田能够持续耕作,而且稻米有较大的产量和丰富营养

问题来了,小米和大米哪个产量高?哪个营养丰富?为什么小米没有成为主食?

产量: 小米(谷子)一般亩产800斤左右 ; 2018 年中国水稻播种面积 4.44 亿亩,产量 2.02 亿吨,亩产量 456 公斤

营养:https://zhuanlan.zhihu.com/p/31226025,似乎小米营养还更丰富些

主食之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97372

从唐朝开始,大米在食物来源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到了北宋,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天下赋税江南居十九“ 、民间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清则有”两湖熟,天下足“,稻作文化取代粟麦文化后,中国才彻底进入了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时期?(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仍然持续,只是说中国南北方和平稳定)

明代朱元璋曾经为了南北方政治平衡提高了南方科举的分数线。有人说,稻作文化也有提升人口素质的作用?(养活更多人口,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稻文化的内容 大大超过北方的小米、小麦文化?

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 面积广阔,互补,不容易被别的文化消灭或取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黄河流域的粟麦文明发生危机时,长江流域的水稻文明完成了一次文明的接力,有人说,正是稻米拯救了中华文明?

稻与人

人和稻 是相互选择、相互依赖、共生(mutual)的关系

在稻的进化中,人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可以说,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取代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在早期原始部落狩猎采集者驯化稻米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选择颗粒大的、完整的、穗多的种子。

上世纪,丁颖(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水稻之父)开始探索新的育种手段——杂交育种,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有一根雌蕊6根雄蕊,杂交育种就是将雄蕊破坏掉(人工去雄),而将其他品种的雄蕊人工授粉到雌蕊上,有多少稻米就有多少稻花,就要实施多少次(6*n)次去雄手术。

黄耀祥,开发出遇到台风不会倒伏的矮杆籼稻品种——广场矮,矮化育种被称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农校教师 袁隆平 外语功底深厚,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了解到许多农作物可以利用生物的杂交优势大幅度提高产量,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采用全新的育种方法

要拉开杂交稻的亲缘关系,得从野生稻里面找。在海南岛寻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

杂交后的品种亩产500公斤,比一般稻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省工省种抗风抗倒。

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试验的成功,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水稻产量从1949年的亩产126公斤提升到1998年的亩产424公斤

为了获得更高产量,中国农业部开展超级稻计划

1999年实现7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超过1000公斤

产前:育种良种;产中(生产栽培过程中):栽培;病虫害;土肥

栽培技术的推广 比 良种的推广更加困难,是中国水稻亩产从1998年开始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一亩地多长100斤稻谷很可观,但是它能卖多少钱呢

又累又苦赚的还没打工多,很多中国农民觉得花时间学习栽培技术不如去城里打工

新型栽培模式——高光效:”精工细作的大地刺绣“

对于每一垄水稻的方向和间距都有规定,从而提高光照和通风透光水平

"只要看准了方向,就要百折不挠地去努力“——袁隆平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