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之地第一季 完结/共10集

分类:欧美剧 美国2020

主演:安洁纽·艾莉丝,乔纳森·梅杰斯,乌米·马萨库,朱尼·斯莫利特,考特尼·万斯,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

导演:扬·德芒热

背景设定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寻找失踪的父亲,男主Atticus同朋友Letitia和叔叔George一道开启了遍布全美的公路旅行,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Lovecraft Country”。一起,他们需要克服美国白人种族主义带来的恐惧以及可怕的怪物们(即巨大的类似蜥蜴的生物)。

{if:"
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他的梦,不仅如此,而且是一个来自美国的男孩,和他地地道道的美国梦。

《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的中译名或许会引起一些误解,若不采取意译的方式,其译名应为“洛夫克拉夫特之乡”,这是由美国小说家马特·拉夫于2016年出版的小说,《恶魔之地》便是由该部小说改编而来。剧集由米莎·格林(《地下党》《斯巴达克斯》)担任总制作人及编剧,由奥斯卡奖得主乔丹·皮尔(《逃出绝命镇》《我们》)和金牌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西部世界》《迷失》)监制,由丹尼尔·沙克海姆、大卫·彼特拉克(《权力的游戏》)等五位导演共同摄制。

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是举世闻名的恐怖小说大师,他的恐怖小说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克苏鲁神话便是以他的小说为基础,并为后世无数的创作者所完善和拓展;然而,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在其小说中流露出强烈的种族主义(racism)倾向,亦因此而受到许多批评家的诟病。我们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的创作者们加入到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创作中来,他/她们并未否认洛夫克拉夫特的成就,而是选择将他的作品改造成反对种族主义的武器,《恶魔之地》便是其中之一。

《恶魔之地》海报

在近几年的好莱坞,一场注定留名影视史的电影运动正伴随着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而兴起:自从《逃出绝命镇》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之后,由黑人创作者主导的恐怖片(Horror)和惊悚片(Thriller)正在改变好莱坞的格局,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以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鲜明的作者性和对当代社会议题尤其是种族议题的敏感为特征,改写甚至颠覆了恐怖/惊悚类型片的历史。从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Get Out)、《我们》(Us)到《恶魔之地》,再到即将上映的《内战前》(Antebellum)和新版《糖果人》(Candyman),由黑人主创制作的恐怖片和惊悚片正在对影视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克苏鲁神话与“反洛主义”、吉姆·克劳法与种族隔离时代、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以及《恶魔之地》所体现的主旨进行介绍,前两部分分别是剧集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不涉及剧集的具体内容,若对相关概念或史实有所了解的读者可直接从第三部分开始阅读。


克苏鲁神话与“反洛主义”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出生于1890年,因癌症于1937年逝世。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作品彻底改写了恐怖/怪奇小说的历史,著名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称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洛夫克拉夫特一生创作了数十部小说,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包括《克苏鲁的呼唤》《疯狂山脉》等著作,但是直至离世时,洛夫克拉夫特都没有正式出版过任何一部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于1926年在一部美国恐怖小说杂志上发表,彼时的洛夫克拉夫特和编辑恐怕都不敢想象这部短篇小说将会对文学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克苏鲁是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之一,是克苏鲁神话中最知名的代表形象之一,洛夫克拉夫特这样形容克苏鲁的形象:

“它刻画的是一个怪物,隐约带有人的轮廓,却长着一个像八爪鱼似的有众多触须的脑袋,身体像是覆着鳞片的胶状物,长着巨型的脚爪,身后还有一对狭长的翅膀 ......它有着臃肿肥胖的身体.......淌着粘液,巨大的绿色身躯蹒跚着从那黑暗的开口中拥挤而出,走进人们的视野......好似一座山岭行走于天地之间。”(《克苏鲁的呼唤》)

艺术家对克苏鲁的想象

虽然克苏鲁诞生于洛夫克拉夫特的笔下,但是克苏鲁神话体系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创作。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并未对他所创作的神话故事进行系统的整理,在1933年4月27日洛夫克拉夫特写给J·F·摩顿的信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一些基础性构想;在他去世之后,美国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1909-1971)对他的体系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这一概念。

克苏鲁神话不是一个被严格界定的概念,但被称为克苏鲁题材的作品往往分享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神话中有着庞大的可怖的未知的怪物,与拟人化的、恐怖谷式的怪熟(uncanny)形象不同,克苏鲁神话中的怪物往往是去人格化的,无论是外神还是旧日支配者,它们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名状(unspeakable)的;其次,克苏鲁神话体系有着开放性,包括对创作者和创作内容两个方面的开放性——与经典神话不同,克苏鲁神话的创作肇始于洛夫克拉夫特并延续至今,克苏鲁神话体系始终处于某种“现在完成时”的状态当中,同时克苏鲁神话的内容也不严格受限,出现在克苏鲁神话中的众多怪物有着松散的联系和谱系,却可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具身关联;最后,克苏鲁神话作为文学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彩之一,在历时态意义上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文学运动均有着亲缘关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进步,洛夫克拉夫特在克苏鲁神话中融入了许多科幻元素;在20世纪末的“新神话主义”浪潮中,创作者们力图回溯前基督教的神话信仰时代,以有着异教色彩的“新神话主义”对抗西方的殖民主义;2000年兴起的“新怪谭”(New Weird)运动进一步丰富了克苏鲁神话体系,新怪谭运动汲取了真实世界中的元素并将科幻/奇幻/恐怖文学融为一体;上文所提及也是第三部分将详细展开的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也正在为克苏鲁神话体系添砖加瓦。

《湮灭》体现了典性的新怪谭风格

洛夫克拉夫特是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这是公认的事实。他的成长环境是他种族主义孕育的重要土壤——普罗维登斯的排外主义、母系家族的保守教育都深深地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的思想;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把洛氏的种族主义思想完全归因于外在因素,因为他的一些朋友也曾反驳他的种族主义思想,但洛氏并不予理睬;在他搬到纽约居住的时期正值移民潮,原本就排外的他对少数族裔更是厌恶甚至于痛恨,根据他与朋友的书信,我们能够了解到他同时歧视黑人和反对犹太人,而歧视两者的原因则有所不同——前者是因为他在科学认知和常识上把黑人看作低等人种,后者则是他将犹太人视为文化的入侵者。

在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初步了解之后,我们继续回到《恶魔之地》与克苏鲁神话的关联上来。原著小说《洛夫克拉夫特之乡》被认为是“反洛主义”的代表作,书评网站Goodreads对反洛主义的定义是:

“那些有意识地试图挑战和颠复由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早期克苏鲁神话中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保守派右翼观点的作品。”

由此可见,反洛主义主题的小说并不是“反洛夫克拉夫特”或“反克苏鲁”,而是沿用这一风靡世界的文化符号并重新诠释其中的内核。之所以评论家把反洛主义视为当代恐怖小说文学史的一个文学现象,是因为2015年的世界奇幻文学奖(World Fantasy Awards,同雨果奖和星云奖并为世界三大幻想类小说奖项)由于种族主义的指控而改变了其原先的洛夫克拉夫特漫画半身像造型的奖杯样式,这一决议的发起人便是《遗落的南境:湮灭》的原著作者杰夫·范德米尔;2017年,书评人韦斯·豪斯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不能忽视洛夫克拉夫特的白人至上主义》(We Can’t Ignore H.P. Lovecraft’s White Supremacy)的文章,并由此确认了反洛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即尽管我们不能抹去洛夫克拉夫特对恐怖小说的贡献,但是后世的创作者应当认识到洛夫克拉夫特文学创作的基础便是种族主义倾向,当代的以克苏鲁神话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有必要对种族主义进行驳斥。

反洛主义的文学创作在近年来广泛涌现,包括反思种族问题、批判白人至上主义的《黑汤姆之歌》(The Ballad of Black Tom)、《洛夫克拉夫特之乡》,探讨女性觉醒的《她行走于阴影》(She Walks in Shadows)等等。

Goodreads反洛主义主题小说排行榜首位的《黑汤姆之歌》

针对黑人生命运动以及反洛主义,主流中文互联网似乎对其保持着一贯的嘲讽态度,甚至戏称其为“黑命贵”运动,认为推倒雕像、改变奖杯样式、HBO短期下架《乱世佳人》等行为是对“政治正确”的献媚,或是某种篡改历史的“修正主义”。但是果真如此吗?反洛主义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实际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无论是以奴隶主的雕塑还是以奴隶主的名字命名的地点,抑或是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的文化符号,都毋庸置疑地会对曾经或正在遭受种族主义迫害的族裔造成伤害;尽管历史不能也不会被抹去,但受迫害者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无论是温和的还是尖锐的)绝不能以“政治正确”“修正主义”来简单加以否定。相反,在我们对与他/她人生命体验和人性有关的社会行动作出评判(judge)之前,我们应该反复思忖自己是否有着隐形的特权。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对自己可能拥有的特权进行反思?或许首先要做的便是对残酷的历史进行再认。之于《恶魔之地》和洛夫克拉夫特所处的时代,吉姆·克劳法和种族隔离是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吉姆·克劳法与种族隔离

提到种族隔离,大部分读者和观众也许并不陌生,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绿皮书》(Green Book)讲述了种族隔离年代的黑人音乐家雪利和他的白人司机托尼之间的友情故事,这部影片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但是亦有许多北美影评人和少数族裔认为其有粉饰种族主义之嫌。因为事实上,种族隔离所体现的制度性种族主义对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造成的迫害是不可估量的,以至于美国至今仍遭受着种族主义的阵痛。《绿皮书》取巧地选择了上流阶级的黑人与社会底层的白人的组合,以该部电影为参照并认为种族隔离并没有那么可怖甚至认为反洛主义文学/影视对种族隔离的批判有被迫害妄想症之嫌的的想法无疑是失之偏颇的。

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需要从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说起,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重建年代”即1865-1877年,联邦法案为所有南方自由人提供同等公民权的保护,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随着联邦军队撤出,南方各州许多前同盟政府的官员重新操纵了各州的议会和政权机关,并力图恢复和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各州先后制定了《黑人法典》,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南方各州战败的奴隶主阶级相继成立了臭名昭著的3K党、白人骑士团、白人兄弟会等组织,针对黑人及黑人权利支持者进行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在国家借助吉姆·克劳法推出强制种族隔离政策之后,各企业、政党和工会等私人团体也随即建立了各自的歧视条款,规定黑人不得在某些街区购房、不得在某些商店 工作或购物,不得从事某些行业的工作等等。

吉姆·克劳法时期的“有色人种等候区”

直至剧集设定的年代1954年,美国仍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但是事情已经开始发生变化:1954年,以第14任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为首的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中做出历史性判决,9位大法官全票通过认为公立学校将公共设施进行分隔的做法在本质上具有不平等性。这一标志性案例涵盖了若干诉讼事件,其中包括特拉华州的“格布哈特诉贝尔顿”案、南卡罗来纳州的“布里格斯诉埃利奥特”案、维吉尼亚州的“戴维斯诉爱德华王子县教育局”案,以及华盛顿特区的“思博德·博林诉梅尔文·夏普”案。这些裁决使国家根据吉姆·克劳法施加的隔离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由于种族主义仍根深蒂固,黑人被餐厅、商店拒于门外是家常便饭,甚至黑人被白人至上主义者私刑吊死或遭到警察蓄意射杀的案例亦是屡见不鲜,黑人出门远行还必须带着《黑人安全旅行指南》(The Negro Motorist Green-Book),稍有不慎便会被杀害。

绿皮书:黑人安全旅行指南

1955年12月1日,民权运动打响了第一枪:根据吉姆·克劳法,白人与黑人在公交车上的座位分开,公交车司机詹姆斯·F·布莱克因白人座位已满而命令黑人妇女罗莎·路易丝·麦考利·帕克斯(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1913-2005)让位给一名白人乘客,但帕克斯拒绝司机的要求并被警察逮捕,声援帕克斯的愤怒的人们发起了蒙哥马利公车抵制运动,她的公民不服从行动成为美国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导火索,帕克斯后来同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一道组织活动,美国国会后来将她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

随着民权运动的开展,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1964年民权法案》。该法援用了商业条款,以禁止公共场所(私有餐馆、酒店、商店,以及私立学校和工作场所)中的歧视行为,该法案援引的商业条款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1965年3月7日发生了一起州警官对和平游行者无端发起攻击的事件,这些遭遇袭击者曾经穿越阿拉巴马州塞尔玛的埃德蒙·佩特斯大桥,后来来到位于蒙哥马利的国会大厦发起游行,其间并无过激行为。这一事件使总统和国会下定决心,克服了南方的阻力,实行了有效表决权,进行强制执行立法,随后出台了《1965年投票权法案》,禁止国家在 所有联邦、州和地方选举投票中设置障碍,并且在选民投票率低的有可能存在歧视现象的县区设立了联邦监督和监督机构,吉姆·克劳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种族隔离政策已经结束,但是长达百余年的吉姆·克劳法和种族隔离年代成为现代美国永远无法抹去的疮疤,种族主义在当下的美国依然横行,针对黑人的制度性歧视甚至身体暴力亦屡见不鲜。就在2020年5月25日,白人警察跪杀乔治·弗洛伊德的事件震惊全美,新一轮的黑人生命运动再次席卷美国。有美国学者指出,“种族隔离”远未结束,在学校、职场和其他社会场域,黑人相对于白人仍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

正席卷美国的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

针对这一现实,黑人创作者们以纸笔与摄影机为武器,创作出许多批判美国奴隶制、种族隔离的历史以及种族不平等的现实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近年来,由黑人主创的恐怖片/惊悚片凭借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对种族议题的关注而自成一派,这便是黑人恐怖片新浪潮(The New Wave of Black Horror)。


Reclamation:黑人恐怖片新浪潮

“在《逃出绝命镇》之后,诸如《内战前》和即将上映的新版《糖果人》,以及其他类似的恐怖和惊悚题材电影和小说,都成为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化驱魔’的一部分。”(Anthony Breznican)

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文艺创作领域长期为白人所垄断,有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上个世纪少有以黑人为主角的恐怖片/惊悚片,且有色人种往往是电影的反派角色,甚至电影的美学体系(包括需与肤色适配的打光、化妆等)都是以白人中心的审美来设计的。随着民权运动与黑人权利活动家的不懈努力,好莱坞开始向黑人创作者敞开大门,黑人恐怖片新浪潮由此滥觞。

《逃出绝命镇》剧照

塔那那利夫·杜伊(Tananarive Due)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教授,她正在讲授一门关于种族主义、生存和黑人恐怖电影美学的课程,她将当下黑人主创恐怖片的热潮成为“文艺复兴”,杜伊认为,诸如 《为奴十二年》《塞尔玛》以及去年上映的《哈丽特》这样的电影有力地将真实的历史进行影视化改编;而超自然的、科幻的和恐怖/惊悚类型片则扮演了一个与之稍有不同的角色,以帮助人们直面美国最阴暗的恶魔。“尽管我确实暗指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杜伊说,“但我依然希望使用超自然和恐怖的方式来写作,因为那些亡灵能够表征更宏大的结构性暴力——那些曾经真实发生的暴力。当然,正如所有的亡灵那样,他们都希望他们的故事被后人讲述。”

改变游戏规则的是第9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得主乔丹·皮尔编导的《逃出绝命镇》,这部风靡世界的电影讲述了白人挪用黑人身体的故事,成为恐怖片影史的经典之作。“我认为乔丹·皮尔值得这些赞誉,因为他不仅证明了他可以通过黑人恐怖片来吸引广泛的观众,而且还可以开诚布公地把作为文化禁忌的种族主义指认为恶魔来谈论,”杜伊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对话是早就应该进行的,尤其是在当下的黑人生命运动正风起云涌时。相信我,黑人创作者们正在收到越来越多合作邀请,这几乎就像是好莱坞重新发现黑人的存在一样。”

乔丹·皮尔和塔那那利夫·杜伊的合影

黑人恐怖片远非新鲜事,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黑人恐怖电影史》(Horror Noire)改编自罗宾·R·米恩斯·科尔曼(Robin R. Means Coleman)所著的同名小说,揭示了美国百年黑人恐怖电影史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从无声电影时代的黑人恐怖电影到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影片中悲剧的黑人英雄从丧尸的袭击中幸存下来,却被无情的白人处以私刑杀害;1972年的《吸血黑王子》讲述了一位非洲王子因试图反抗奴隶主而被下以吸血之咒的故事;上映于1995年、由拉斯提·坎蒂耶夫(Rusty Cundieff)导演的《幽冥时代》讲述了腐败的警察、死不悔改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和一个黑帮杀手之间的故事,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道德阴暗面。如今,黑人恐怖电影的新浪潮正是建立在这些遗产的基础之上,并不断扩大自身的版图,每一部黑人恐怖电影掀起的热潮都会让好莱坞制片厂和图书出版商对黑人创作者更加求贤若渴。

导演尼娅·达科斯塔(Nia DaCosta)认为,恐怖电影通常有着某种天然的浮夸,因此,在使用恐怖片来处理严肃的主题时必须谨慎。达科斯塔重新构思了1992年的经典超自然恐怖故事《糖果人》,并以此作为对黑人痛苦情绪的探索。这部新电影将这种复仇的情绪同当下那些因警察暴力、司法系统和种族主义者造成的黑人凶杀案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达科斯塔在电影中将这些事件描绘为“怪诞的皮影戏”,抽象地隐喻了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并使虚构作品和令人痛苦的现实之间保持着敬重的距离。

新版《糖果人》剧照

“《糖果人》所有的灵感来源就是私刑,正是邪恶的私刑把糖果人这个恶魔带到我们身边,这是非常标准的恐怖片叙事方式,”达科斯塔说,“但是当你要谈论私刑时,你并不能仅仅说‘这只是恐怖片的情节’然后就置身事外。对于我的创作来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非常小心地平衡人性、现实生活和恐怖类型片之间的关系。”

在另一部新电影《内战前》中,加奈尔·梦奈(Janelle Monáe)饰演一名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她莫名其妙地回到了南北战争前的时代,重新经历奴隶制的噩梦。杰拉德·布什(Gerard Bush)与他的伴侣克里斯托弗·伦兹(Christopher Renz)共同编剧并执导了这部电影,布什在接受采访时称《内战前》揭示了对南方联邦的浪漫化想象残留至今的危害。“我们欺骗自己去相信我们所生活的鬼屋的名字叫‘美国’——我们相信这里没有鬼魂,也没有我们原罪的残馀,”布什说,“但是鬼魂时不时被唤醒,并成为猛兽。所以我们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并直面我们身边的恶魔。”

《内战前》海报

为了拍摄南方种植园的场景,两位导演复刻了1939年上映的《乱世佳人》所使用的真实镜头,布什将这部电影称为“宣传”。“我们需要使用与之同样的武器来纠正这些具有误导性的种族主义宣传,”布什说道。

Reclamation是黑人恐怖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恶魔之地》讲述了在吉姆·克劳时代的美国,一个名叫阿提克斯·布莱克的非裔美国男性在种族隔离地区探险的故事,而种族主义邪教和古老的恶魔正等他到来。黑人创作者们并没有直接否定洛夫克拉夫特,而是选择将他的作品改造成反种族主义的武器。何谓Reclamation?其大致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垦荒,当谈及垦荒时,美国人回想起的或许是那场噩梦般的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美国疆界的扩大建立在印第安人惨遭屠杀的基础上,垦荒似乎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代名词,但对于美国黑人而言则不同,作为曾名被奴役的族群,黑人的“垦荒”更多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垦荒,即通过文艺作品对黑人文化以及美国的种族主义进行审视和批判

《恶魔之地》剧照

二是夺回,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曾限制黑人的人身自由甚至抹除黑人族群的尊严,黑人要“夺回”的不仅仅是被贬损的自由,而且是曾经被摧毁的历史文化;而谈及“夺回”,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似乎也将其挂在嘴边——“把美国夺回来”(Take America Back)吊诡地出自一名上流阶级的白人之口,不禁让人匪夷所思:当黑人仍处于社会弱势阶层时,种族主义者们口口声声的“夺回”究竟希望夺回什么?

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中许多优秀的作品试图解释人们的疑惑:当美国选举出第一名黑人总统,是否意味着美国已经进入所谓的“后平权”时代?从2016-2020年,越来越多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的集会和热衷于鼓动仇恨的总统,回潮的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意味着什么?奴隶制和吉姆·克劳法时期的种族隔离政策对当下的美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恶魔之地》首集播出后,我们惊喜地看到它自信地加入到黑人恐怖片新浪潮当中,并有足够的野心和实力对这些困扰美国已久的问题作出回答。


恶魔之地与美国梦魇

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之乡》的HBO剧集《恶魔之地》共有10集,于2020年8月16日首播,目前烂番茄的新鲜度为96%(影评人所提前观看的是剧集的前五集),IMDB评分为7.9,首集评分更是高达8.6,可见《恶魔之地》不仅将是今年HBO最出色的剧集之一,而且很有可能会延续去年《守望者》的势头,有望揽获明年金球奖和艾美奖的众多提名。

“有着乔纳森·梅杰斯和朱尼·斯莫利特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表演,米莎·格林的《恶魔之地》是对洛氏神话的审视,并证明旧日支配者并不是人们在宇宙中唯一会遭遇到的恶魔。”(RottenTomatoes Critics Consensus)

22岁的阿迪克斯(乔纳森·梅杰斯饰)是朝鲜半岛战争退伍军人,和父亲蒙特罗斯(迈克尔·威廉姆斯饰)时常针对是否要深入追查已逝母亲的家族史起争执,阿迪克斯认为过去的事就该放下,蒙特罗斯却执着地想要查出亡妻家族中一位女性祖先逃离奴隶身份、获得自由的始末。父亲并不赞同阿迪克斯参军,认为他“不应该为杀害黑人的国家卖命”,而阿迪克斯性情温和,是洛夫克拉夫特的书迷,虽然洛氏的书中时常显现出种族主义倾向,他也会对批评者说“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

阿迪克斯在路边读书

一日,阿迪克斯听说父亲跟着一名陌生白人男子离开住处后便失踪了。向来痛恨白人的父亲居然会和白人离开,阿迪克斯惊讶之余,推测这和父亲钻研多年、终有突破的家族史有关,于是和伯伯乔治(考特尼·万斯饰)以及好友蕾蒂夏(朱尼·斯莫利特饰)前往母亲的祖先还是黑奴时居住的地点: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村落,这个村落的名字和洛夫克拉夫特笔下邪神现身的阿卡姆仅有一字之差——阿德姆。漫漫长路上危机四伏,除了要躲避种族主义者和白人警察的追杀,他们还将面临超自然的恐怖力量。

蕾蒂夏

剧版的《恶魔之地》对小说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甚至要比小说更胜一筹。第一集的前三分钟以颇具实验性的画面和声音勾勒了阿迪克斯的梦境,由此模糊了文本—影像的边界:黑白画面的地道,轰炸机投下炸弹时画面渐变为彩色,一幅瑰丽而又恐怖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有翅膀的章鱼在天空飞翔,蜘蛛般的机械怪兽正对着地面喷火,大地熊熊燃烧而浓烟四起,天空出现的外星飞船上一位红皮肤的公主降落到地面,突然庞大的克苏鲁出现,而戴着棒球帽的黑人青年将其击败;而其背景音则是老式电台中的声音:“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他的梦,不仅如此,而且是一个来自美国的男孩,和他地地道道的美国梦。”

阿迪克斯的梦境

实际上,阿迪克斯作为影片的主视点,其梦境所指涉的恰恰是他作为一个黑人男孩的“美国梦”,在谈及美国梦时,人们对其的想象往往是俊俏的美国金发白人,阳光灿烂的草坪,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笑容。而热爱克苏鲁神话的阿迪克斯的“美国梦”则显得更黑暗:战后创伤应激综合征、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从地下到地上时的无所适从。事实上,正是人们对压迫的浪漫化粉饰了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白人的“美国梦”或许恰恰是黑人的美国梦魇。首集中段插入的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的讲话佐证了这一隐喻:

“我同意贝福德先生的看法,认为受压迫的美国黑人族群阻挠了美国梦,确实如此。但是我不同意他别的主张。我感到不适的深层原因同人对现实系统的感觉有关,我认为这个议案是牺牲美国黑人而成就的美国梦,或者说美国梦牺牲了美国黑人。这是一个意有所指的可鄙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或者说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不得不取决于我们生存于世的自我定位,你对现实的意识如何、你所处的现实系统如何,亦即取决于潜藏内心深处的无法被感知的假定。一个南非白人,一个密西西比佃农,或者是一个密西西比警长,或者是一个被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内心深处豆友一套现实系统迫使着他们,例如以被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为例,为法国统治阿尔及利亚的理由辩解,再如像密西西比或阿拉巴马州的警长,在他面对黑人男孩或女孩时,他内心真的会认为这些孩子攻击定义他们身份的现实系统时一定是疯了。”(詹姆斯·鲍德温)

詹姆斯·鲍德温

在如今看来,詹姆斯·鲍德温的这段话显得暧昧而语焉不详,他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人们会对黑人产生一种本能的敌意,并认为试图改变现实的黑人是激进而疯狂的。但是为何这段话需要被如此曲折地表达呢?因为这不是一个选择,在前民权运动时代,黑人在政治力量上完全无法与白人抗衡,鲍德温只能通过如此“温和”的话语才有可能让主流白人社会接受。剧集在插入鲍德温的这段话时,在街头排队领取救济的黑人背后是一面画着白人坐在私家车中旅行宣传画的墙,并写着:“世界最高的生活质量,世界上没有比美国更好的道路。”

救济队伍后的宣传画

回到剧集,《恶魔之地》的首集便有两段扣人心弦的追逐戏,第一段是疯狂的白人至上主义者端着枪试图杀死阿迪克斯一行人,多亏蕾蒂夏才脱险;第二段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警长刁难阿迪克斯一行人并试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处以私刑,此时森林中恐怖的怪物袭击了他们,阿迪克斯、蕾蒂夏和乔治伯伯逃过一劫,三人在日初时抵达阿德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豪华的城堡,城堡内的人对阿迪克斯说“欢迎回家”,但是这座城堡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我们目前依然不得而知。

由此,《恶魔之地》再次确认了其反洛主义题材和黑人恐怖片新浪潮的特点——热衷于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阿迪克斯将要亲历克苏鲁神话中的怪物和种族主义的威胁,他将要追随父亲寻找家族秘密并重新认识自我在现实中的位置。这趟旅途本身便能够作为reclaimation的表征:在种族主义的美国垦荒,夺回属于黑人的家族遗产。同样,这趟旅行将会重新定义“美国梦”,并成为克苏鲁神话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我们不能忘记,洛氏的美国梦,自始至终都是黑人的美国梦魇。


【参考资料】

[1]遮卢,丑客.种族、平权、克苏鲁神话:浅谈反洛主义的兴起.2020-6-7.

[2]高珊. 电影中的克苏鲁神话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9.

[3]Anthony Breznican.Black Storytellers Are Using Horror to Battle Hate.2020-8-3.

[4]Jim Crow Laws 维基百科.

[5]Rosa Parks 维基百科

"<>"" && "
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他的梦,不仅如此,而且是一个来自美国的男孩,和他地地道道的美国梦。

《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的中译名或许会引起一些误解,若不采取意译的方式,其译名应为“洛夫克拉夫特之乡”,这是由美国小说家马特·拉夫于2016年出版的小说,《恶魔之地》便是由该部小说改编而来。剧集由米莎·格林(《地下党》《斯巴达克斯》)担任总制作人及编剧,由奥斯卡奖得主乔丹·皮尔(《逃出绝命镇》《我们》)和金牌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西部世界》《迷失》)监制,由丹尼尔·沙克海姆、大卫·彼特拉克(《权力的游戏》)等五位导演共同摄制。

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是举世闻名的恐怖小说大师,他的恐怖小说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克苏鲁神话便是以他的小说为基础,并为后世无数的创作者所完善和拓展;然而,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在其小说中流露出强烈的种族主义(racism)倾向,亦因此而受到许多批评家的诟病。我们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的创作者们加入到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创作中来,他/她们并未否认洛夫克拉夫特的成就,而是选择将他的作品改造成反对种族主义的武器,《恶魔之地》便是其中之一。

《恶魔之地》海报

在近几年的好莱坞,一场注定留名影视史的电影运动正伴随着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而兴起:自从《逃出绝命镇》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之后,由黑人创作者主导的恐怖片(Horror)和惊悚片(Thriller)正在改变好莱坞的格局,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以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鲜明的作者性和对当代社会议题尤其是种族议题的敏感为特征,改写甚至颠覆了恐怖/惊悚类型片的历史。从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Get Out)、《我们》(Us)到《恶魔之地》,再到即将上映的《内战前》(Antebellum)和新版《糖果人》(Candyman),由黑人主创制作的恐怖片和惊悚片正在对影视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克苏鲁神话与“反洛主义”、吉姆·克劳法与种族隔离时代、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以及《恶魔之地》所体现的主旨进行介绍,前两部分分别是剧集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不涉及剧集的具体内容,若对相关概念或史实有所了解的读者可直接从第三部分开始阅读。


克苏鲁神话与“反洛主义”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出生于1890年,因癌症于1937年逝世。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作品彻底改写了恐怖/怪奇小说的历史,著名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称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洛夫克拉夫特一生创作了数十部小说,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包括《克苏鲁的呼唤》《疯狂山脉》等著作,但是直至离世时,洛夫克拉夫特都没有正式出版过任何一部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于1926年在一部美国恐怖小说杂志上发表,彼时的洛夫克拉夫特和编辑恐怕都不敢想象这部短篇小说将会对文学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克苏鲁是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之一,是克苏鲁神话中最知名的代表形象之一,洛夫克拉夫特这样形容克苏鲁的形象:

“它刻画的是一个怪物,隐约带有人的轮廓,却长着一个像八爪鱼似的有众多触须的脑袋,身体像是覆着鳞片的胶状物,长着巨型的脚爪,身后还有一对狭长的翅膀 ......它有着臃肿肥胖的身体.......淌着粘液,巨大的绿色身躯蹒跚着从那黑暗的开口中拥挤而出,走进人们的视野......好似一座山岭行走于天地之间。”(《克苏鲁的呼唤》)

艺术家对克苏鲁的想象

虽然克苏鲁诞生于洛夫克拉夫特的笔下,但是克苏鲁神话体系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创作。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并未对他所创作的神话故事进行系统的整理,在1933年4月27日洛夫克拉夫特写给J·F·摩顿的信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一些基础性构想;在他去世之后,美国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1909-1971)对他的体系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这一概念。

克苏鲁神话不是一个被严格界定的概念,但被称为克苏鲁题材的作品往往分享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神话中有着庞大的可怖的未知的怪物,与拟人化的、恐怖谷式的怪熟(uncanny)形象不同,克苏鲁神话中的怪物往往是去人格化的,无论是外神还是旧日支配者,它们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名状(unspeakable)的;其次,克苏鲁神话体系有着开放性,包括对创作者和创作内容两个方面的开放性——与经典神话不同,克苏鲁神话的创作肇始于洛夫克拉夫特并延续至今,克苏鲁神话体系始终处于某种“现在完成时”的状态当中,同时克苏鲁神话的内容也不严格受限,出现在克苏鲁神话中的众多怪物有着松散的联系和谱系,却可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具身关联;最后,克苏鲁神话作为文学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彩之一,在历时态意义上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文学运动均有着亲缘关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进步,洛夫克拉夫特在克苏鲁神话中融入了许多科幻元素;在20世纪末的“新神话主义”浪潮中,创作者们力图回溯前基督教的神话信仰时代,以有着异教色彩的“新神话主义”对抗西方的殖民主义;2000年兴起的“新怪谭”(New Weird)运动进一步丰富了克苏鲁神话体系,新怪谭运动汲取了真实世界中的元素并将科幻/奇幻/恐怖文学融为一体;上文所提及也是第三部分将详细展开的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也正在为克苏鲁神话体系添砖加瓦。

《湮灭》体现了典性的新怪谭风格

洛夫克拉夫特是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这是公认的事实。他的成长环境是他种族主义孕育的重要土壤——普罗维登斯的排外主义、母系家族的保守教育都深深地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的思想;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把洛氏的种族主义思想完全归因于外在因素,因为他的一些朋友也曾反驳他的种族主义思想,但洛氏并不予理睬;在他搬到纽约居住的时期正值移民潮,原本就排外的他对少数族裔更是厌恶甚至于痛恨,根据他与朋友的书信,我们能够了解到他同时歧视黑人和反对犹太人,而歧视两者的原因则有所不同——前者是因为他在科学认知和常识上把黑人看作低等人种,后者则是他将犹太人视为文化的入侵者。

在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初步了解之后,我们继续回到《恶魔之地》与克苏鲁神话的关联上来。原著小说《洛夫克拉夫特之乡》被认为是“反洛主义”的代表作,书评网站Goodreads对反洛主义的定义是:

“那些有意识地试图挑战和颠复由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早期克苏鲁神话中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保守派右翼观点的作品。”

由此可见,反洛主义主题的小说并不是“反洛夫克拉夫特”或“反克苏鲁”,而是沿用这一风靡世界的文化符号并重新诠释其中的内核。之所以评论家把反洛主义视为当代恐怖小说文学史的一个文学现象,是因为2015年的世界奇幻文学奖(World Fantasy Awards,同雨果奖和星云奖并为世界三大幻想类小说奖项)由于种族主义的指控而改变了其原先的洛夫克拉夫特漫画半身像造型的奖杯样式,这一决议的发起人便是《遗落的南境:湮灭》的原著作者杰夫·范德米尔;2017年,书评人韦斯·豪斯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不能忽视洛夫克拉夫特的白人至上主义》(We Can’t Ignore H.P. Lovecraft’s White Supremacy)的文章,并由此确认了反洛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即尽管我们不能抹去洛夫克拉夫特对恐怖小说的贡献,但是后世的创作者应当认识到洛夫克拉夫特文学创作的基础便是种族主义倾向,当代的以克苏鲁神话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有必要对种族主义进行驳斥。

反洛主义的文学创作在近年来广泛涌现,包括反思种族问题、批判白人至上主义的《黑汤姆之歌》(The Ballad of Black Tom)、《洛夫克拉夫特之乡》,探讨女性觉醒的《她行走于阴影》(She Walks in Shadows)等等。

Goodreads反洛主义主题小说排行榜首位的《黑汤姆之歌》

针对黑人生命运动以及反洛主义,主流中文互联网似乎对其保持着一贯的嘲讽态度,甚至戏称其为“黑命贵”运动,认为推倒雕像、改变奖杯样式、HBO短期下架《乱世佳人》等行为是对“政治正确”的献媚,或是某种篡改历史的“修正主义”。但是果真如此吗?反洛主义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实际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无论是以奴隶主的雕塑还是以奴隶主的名字命名的地点,抑或是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的文化符号,都毋庸置疑地会对曾经或正在遭受种族主义迫害的族裔造成伤害;尽管历史不能也不会被抹去,但受迫害者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无论是温和的还是尖锐的)绝不能以“政治正确”“修正主义”来简单加以否定。相反,在我们对与他/她人生命体验和人性有关的社会行动作出评判(judge)之前,我们应该反复思忖自己是否有着隐形的特权。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对自己可能拥有的特权进行反思?或许首先要做的便是对残酷的历史进行再认。之于《恶魔之地》和洛夫克拉夫特所处的时代,吉姆·克劳法和种族隔离是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吉姆·克劳法与种族隔离

提到种族隔离,大部分读者和观众也许并不陌生,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绿皮书》(Green Book)讲述了种族隔离年代的黑人音乐家雪利和他的白人司机托尼之间的友情故事,这部影片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但是亦有许多北美影评人和少数族裔认为其有粉饰种族主义之嫌。因为事实上,种族隔离所体现的制度性种族主义对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造成的迫害是不可估量的,以至于美国至今仍遭受着种族主义的阵痛。《绿皮书》取巧地选择了上流阶级的黑人与社会底层的白人的组合,以该部电影为参照并认为种族隔离并没有那么可怖甚至认为反洛主义文学/影视对种族隔离的批判有被迫害妄想症之嫌的的想法无疑是失之偏颇的。

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需要从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说起,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重建年代”即1865-1877年,联邦法案为所有南方自由人提供同等公民权的保护,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随着联邦军队撤出,南方各州许多前同盟政府的官员重新操纵了各州的议会和政权机关,并力图恢复和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各州先后制定了《黑人法典》,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南方各州战败的奴隶主阶级相继成立了臭名昭著的3K党、白人骑士团、白人兄弟会等组织,针对黑人及黑人权利支持者进行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在国家借助吉姆·克劳法推出强制种族隔离政策之后,各企业、政党和工会等私人团体也随即建立了各自的歧视条款,规定黑人不得在某些街区购房、不得在某些商店 工作或购物,不得从事某些行业的工作等等。

吉姆·克劳法时期的“有色人种等候区”

直至剧集设定的年代1954年,美国仍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但是事情已经开始发生变化:1954年,以第14任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为首的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中做出历史性判决,9位大法官全票通过认为公立学校将公共设施进行分隔的做法在本质上具有不平等性。这一标志性案例涵盖了若干诉讼事件,其中包括特拉华州的“格布哈特诉贝尔顿”案、南卡罗来纳州的“布里格斯诉埃利奥特”案、维吉尼亚州的“戴维斯诉爱德华王子县教育局”案,以及华盛顿特区的“思博德·博林诉梅尔文·夏普”案。这些裁决使国家根据吉姆·克劳法施加的隔离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由于种族主义仍根深蒂固,黑人被餐厅、商店拒于门外是家常便饭,甚至黑人被白人至上主义者私刑吊死或遭到警察蓄意射杀的案例亦是屡见不鲜,黑人出门远行还必须带着《黑人安全旅行指南》(The Negro Motorist Green-Book),稍有不慎便会被杀害。

绿皮书:黑人安全旅行指南

1955年12月1日,民权运动打响了第一枪:根据吉姆·克劳法,白人与黑人在公交车上的座位分开,公交车司机詹姆斯·F·布莱克因白人座位已满而命令黑人妇女罗莎·路易丝·麦考利·帕克斯(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1913-2005)让位给一名白人乘客,但帕克斯拒绝司机的要求并被警察逮捕,声援帕克斯的愤怒的人们发起了蒙哥马利公车抵制运动,她的公民不服从行动成为美国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导火索,帕克斯后来同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一道组织活动,美国国会后来将她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

随着民权运动的开展,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1964年民权法案》。该法援用了商业条款,以禁止公共场所(私有餐馆、酒店、商店,以及私立学校和工作场所)中的歧视行为,该法案援引的商业条款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1965年3月7日发生了一起州警官对和平游行者无端发起攻击的事件,这些遭遇袭击者曾经穿越阿拉巴马州塞尔玛的埃德蒙·佩特斯大桥,后来来到位于蒙哥马利的国会大厦发起游行,其间并无过激行为。这一事件使总统和国会下定决心,克服了南方的阻力,实行了有效表决权,进行强制执行立法,随后出台了《1965年投票权法案》,禁止国家在 所有联邦、州和地方选举投票中设置障碍,并且在选民投票率低的有可能存在歧视现象的县区设立了联邦监督和监督机构,吉姆·克劳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种族隔离政策已经结束,但是长达百余年的吉姆·克劳法和种族隔离年代成为现代美国永远无法抹去的疮疤,种族主义在当下的美国依然横行,针对黑人的制度性歧视甚至身体暴力亦屡见不鲜。就在2020年5月25日,白人警察跪杀乔治·弗洛伊德的事件震惊全美,新一轮的黑人生命运动再次席卷美国。有美国学者指出,“种族隔离”远未结束,在学校、职场和其他社会场域,黑人相对于白人仍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

正席卷美国的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

针对这一现实,黑人创作者们以纸笔与摄影机为武器,创作出许多批判美国奴隶制、种族隔离的历史以及种族不平等的现实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近年来,由黑人主创的恐怖片/惊悚片凭借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对种族议题的关注而自成一派,这便是黑人恐怖片新浪潮(The New Wave of Black Horror)。


Reclamation:黑人恐怖片新浪潮

“在《逃出绝命镇》之后,诸如《内战前》和即将上映的新版《糖果人》,以及其他类似的恐怖和惊悚题材电影和小说,都成为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化驱魔’的一部分。”(Anthony Breznican)

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文艺创作领域长期为白人所垄断,有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上个世纪少有以黑人为主角的恐怖片/惊悚片,且有色人种往往是电影的反派角色,甚至电影的美学体系(包括需与肤色适配的打光、化妆等)都是以白人中心的审美来设计的。随着民权运动与黑人权利活动家的不懈努力,好莱坞开始向黑人创作者敞开大门,黑人恐怖片新浪潮由此滥觞。

《逃出绝命镇》剧照

塔那那利夫·杜伊(Tananarive Due)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教授,她正在讲授一门关于种族主义、生存和黑人恐怖电影美学的课程,她将当下黑人主创恐怖片的热潮成为“文艺复兴”,杜伊认为,诸如 《为奴十二年》《塞尔玛》以及去年上映的《哈丽特》这样的电影有力地将真实的历史进行影视化改编;而超自然的、科幻的和恐怖/惊悚类型片则扮演了一个与之稍有不同的角色,以帮助人们直面美国最阴暗的恶魔。“尽管我确实暗指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杜伊说,“但我依然希望使用超自然和恐怖的方式来写作,因为那些亡灵能够表征更宏大的结构性暴力——那些曾经真实发生的暴力。当然,正如所有的亡灵那样,他们都希望他们的故事被后人讲述。”

改变游戏规则的是第9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得主乔丹·皮尔编导的《逃出绝命镇》,这部风靡世界的电影讲述了白人挪用黑人身体的故事,成为恐怖片影史的经典之作。“我认为乔丹·皮尔值得这些赞誉,因为他不仅证明了他可以通过黑人恐怖片来吸引广泛的观众,而且还可以开诚布公地把作为文化禁忌的种族主义指认为恶魔来谈论,”杜伊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对话是早就应该进行的,尤其是在当下的黑人生命运动正风起云涌时。相信我,黑人创作者们正在收到越来越多合作邀请,这几乎就像是好莱坞重新发现黑人的存在一样。”

乔丹·皮尔和塔那那利夫·杜伊的合影

黑人恐怖片远非新鲜事,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黑人恐怖电影史》(Horror Noire)改编自罗宾·R·米恩斯·科尔曼(Robin R. Means Coleman)所著的同名小说,揭示了美国百年黑人恐怖电影史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从无声电影时代的黑人恐怖电影到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影片中悲剧的黑人英雄从丧尸的袭击中幸存下来,却被无情的白人处以私刑杀害;1972年的《吸血黑王子》讲述了一位非洲王子因试图反抗奴隶主而被下以吸血之咒的故事;上映于1995年、由拉斯提·坎蒂耶夫(Rusty Cundieff)导演的《幽冥时代》讲述了腐败的警察、死不悔改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和一个黑帮杀手之间的故事,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道德阴暗面。如今,黑人恐怖电影的新浪潮正是建立在这些遗产的基础之上,并不断扩大自身的版图,每一部黑人恐怖电影掀起的热潮都会让好莱坞制片厂和图书出版商对黑人创作者更加求贤若渴。

导演尼娅·达科斯塔(Nia DaCosta)认为,恐怖电影通常有着某种天然的浮夸,因此,在使用恐怖片来处理严肃的主题时必须谨慎。达科斯塔重新构思了1992年的经典超自然恐怖故事《糖果人》,并以此作为对黑人痛苦情绪的探索。这部新电影将这种复仇的情绪同当下那些因警察暴力、司法系统和种族主义者造成的黑人凶杀案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达科斯塔在电影中将这些事件描绘为“怪诞的皮影戏”,抽象地隐喻了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并使虚构作品和令人痛苦的现实之间保持着敬重的距离。

新版《糖果人》剧照

“《糖果人》所有的灵感来源就是私刑,正是邪恶的私刑把糖果人这个恶魔带到我们身边,这是非常标准的恐怖片叙事方式,”达科斯塔说,“但是当你要谈论私刑时,你并不能仅仅说‘这只是恐怖片的情节’然后就置身事外。对于我的创作来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非常小心地平衡人性、现实生活和恐怖类型片之间的关系。”

在另一部新电影《内战前》中,加奈尔·梦奈(Janelle Monáe)饰演一名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她莫名其妙地回到了南北战争前的时代,重新经历奴隶制的噩梦。杰拉德·布什(Gerard Bush)与他的伴侣克里斯托弗·伦兹(Christopher Renz)共同编剧并执导了这部电影,布什在接受采访时称《内战前》揭示了对南方联邦的浪漫化想象残留至今的危害。“我们欺骗自己去相信我们所生活的鬼屋的名字叫‘美国’——我们相信这里没有鬼魂,也没有我们原罪的残馀,”布什说,“但是鬼魂时不时被唤醒,并成为猛兽。所以我们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并直面我们身边的恶魔。”

《内战前》海报

为了拍摄南方种植园的场景,两位导演复刻了1939年上映的《乱世佳人》所使用的真实镜头,布什将这部电影称为“宣传”。“我们需要使用与之同样的武器来纠正这些具有误导性的种族主义宣传,”布什说道。

Reclamation是黑人恐怖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恶魔之地》讲述了在吉姆·克劳时代的美国,一个名叫阿提克斯·布莱克的非裔美国男性在种族隔离地区探险的故事,而种族主义邪教和古老的恶魔正等他到来。黑人创作者们并没有直接否定洛夫克拉夫特,而是选择将他的作品改造成反种族主义的武器。何谓Reclamation?其大致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垦荒,当谈及垦荒时,美国人回想起的或许是那场噩梦般的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美国疆界的扩大建立在印第安人惨遭屠杀的基础上,垦荒似乎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代名词,但对于美国黑人而言则不同,作为曾名被奴役的族群,黑人的“垦荒”更多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垦荒,即通过文艺作品对黑人文化以及美国的种族主义进行审视和批判

《恶魔之地》剧照

二是夺回,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曾限制黑人的人身自由甚至抹除黑人族群的尊严,黑人要“夺回”的不仅仅是被贬损的自由,而且是曾经被摧毁的历史文化;而谈及“夺回”,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似乎也将其挂在嘴边——“把美国夺回来”(Take America Back)吊诡地出自一名上流阶级的白人之口,不禁让人匪夷所思:当黑人仍处于社会弱势阶层时,种族主义者们口口声声的“夺回”究竟希望夺回什么?

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中许多优秀的作品试图解释人们的疑惑:当美国选举出第一名黑人总统,是否意味着美国已经进入所谓的“后平权”时代?从2016-2020年,越来越多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的集会和热衷于鼓动仇恨的总统,回潮的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意味着什么?奴隶制和吉姆·克劳法时期的种族隔离政策对当下的美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恶魔之地》首集播出后,我们惊喜地看到它自信地加入到黑人恐怖片新浪潮当中,并有足够的野心和实力对这些困扰美国已久的问题作出回答。


恶魔之地与美国梦魇

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之乡》的HBO剧集《恶魔之地》共有10集,于2020年8月16日首播,目前烂番茄的新鲜度为96%(影评人所提前观看的是剧集的前五集),IMDB评分为7.9,首集评分更是高达8.6,可见《恶魔之地》不仅将是今年HBO最出色的剧集之一,而且很有可能会延续去年《守望者》的势头,有望揽获明年金球奖和艾美奖的众多提名。

“有着乔纳森·梅杰斯和朱尼·斯莫利特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表演,米莎·格林的《恶魔之地》是对洛氏神话的审视,并证明旧日支配者并不是人们在宇宙中唯一会遭遇到的恶魔。”(RottenTomatoes Critics Consensus)

22岁的阿迪克斯(乔纳森·梅杰斯饰)是朝鲜半岛战争退伍军人,和父亲蒙特罗斯(迈克尔·威廉姆斯饰)时常针对是否要深入追查已逝母亲的家族史起争执,阿迪克斯认为过去的事就该放下,蒙特罗斯却执着地想要查出亡妻家族中一位女性祖先逃离奴隶身份、获得自由的始末。父亲并不赞同阿迪克斯参军,认为他“不应该为杀害黑人的国家卖命”,而阿迪克斯性情温和,是洛夫克拉夫特的书迷,虽然洛氏的书中时常显现出种族主义倾向,他也会对批评者说“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

阿迪克斯在路边读书

一日,阿迪克斯听说父亲跟着一名陌生白人男子离开住处后便失踪了。向来痛恨白人的父亲居然会和白人离开,阿迪克斯惊讶之余,推测这和父亲钻研多年、终有突破的家族史有关,于是和伯伯乔治(考特尼·万斯饰)以及好友蕾蒂夏(朱尼·斯莫利特饰)前往母亲的祖先还是黑奴时居住的地点: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村落,这个村落的名字和洛夫克拉夫特笔下邪神现身的阿卡姆仅有一字之差——阿德姆。漫漫长路上危机四伏,除了要躲避种族主义者和白人警察的追杀,他们还将面临超自然的恐怖力量。

蕾蒂夏

剧版的《恶魔之地》对小说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甚至要比小说更胜一筹。第一集的前三分钟以颇具实验性的画面和声音勾勒了阿迪克斯的梦境,由此模糊了文本—影像的边界:黑白画面的地道,轰炸机投下炸弹时画面渐变为彩色,一幅瑰丽而又恐怖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有翅膀的章鱼在天空飞翔,蜘蛛般的机械怪兽正对着地面喷火,大地熊熊燃烧而浓烟四起,天空出现的外星飞船上一位红皮肤的公主降落到地面,突然庞大的克苏鲁出现,而戴着棒球帽的黑人青年将其击败;而其背景音则是老式电台中的声音:“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他的梦,不仅如此,而且是一个来自美国的男孩,和他地地道道的美国梦。”

阿迪克斯的梦境

实际上,阿迪克斯作为影片的主视点,其梦境所指涉的恰恰是他作为一个黑人男孩的“美国梦”,在谈及美国梦时,人们对其的想象往往是俊俏的美国金发白人,阳光灿烂的草坪,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笑容。而热爱克苏鲁神话的阿迪克斯的“美国梦”则显得更黑暗:战后创伤应激综合征、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从地下到地上时的无所适从。事实上,正是人们对压迫的浪漫化粉饰了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白人的“美国梦”或许恰恰是黑人的美国梦魇。首集中段插入的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的讲话佐证了这一隐喻:

“我同意贝福德先生的看法,认为受压迫的美国黑人族群阻挠了美国梦,确实如此。但是我不同意他别的主张。我感到不适的深层原因同人对现实系统的感觉有关,我认为这个议案是牺牲美国黑人而成就的美国梦,或者说美国梦牺牲了美国黑人。这是一个意有所指的可鄙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或者说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不得不取决于我们生存于世的自我定位,你对现实的意识如何、你所处的现实系统如何,亦即取决于潜藏内心深处的无法被感知的假定。一个南非白人,一个密西西比佃农,或者是一个密西西比警长,或者是一个被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内心深处豆友一套现实系统迫使着他们,例如以被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为例,为法国统治阿尔及利亚的理由辩解,再如像密西西比或阿拉巴马州的警长,在他面对黑人男孩或女孩时,他内心真的会认为这些孩子攻击定义他们身份的现实系统时一定是疯了。”(詹姆斯·鲍德温)

詹姆斯·鲍德温

在如今看来,詹姆斯·鲍德温的这段话显得暧昧而语焉不详,他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人们会对黑人产生一种本能的敌意,并认为试图改变现实的黑人是激进而疯狂的。但是为何这段话需要被如此曲折地表达呢?因为这不是一个选择,在前民权运动时代,黑人在政治力量上完全无法与白人抗衡,鲍德温只能通过如此“温和”的话语才有可能让主流白人社会接受。剧集在插入鲍德温的这段话时,在街头排队领取救济的黑人背后是一面画着白人坐在私家车中旅行宣传画的墙,并写着:“世界最高的生活质量,世界上没有比美国更好的道路。”

救济队伍后的宣传画

回到剧集,《恶魔之地》的首集便有两段扣人心弦的追逐戏,第一段是疯狂的白人至上主义者端着枪试图杀死阿迪克斯一行人,多亏蕾蒂夏才脱险;第二段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警长刁难阿迪克斯一行人并试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处以私刑,此时森林中恐怖的怪物袭击了他们,阿迪克斯、蕾蒂夏和乔治伯伯逃过一劫,三人在日初时抵达阿德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豪华的城堡,城堡内的人对阿迪克斯说“欢迎回家”,但是这座城堡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我们目前依然不得而知。

由此,《恶魔之地》再次确认了其反洛主义题材和黑人恐怖片新浪潮的特点——热衷于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阿迪克斯将要亲历克苏鲁神话中的怪物和种族主义的威胁,他将要追随父亲寻找家族秘密并重新认识自我在现实中的位置。这趟旅途本身便能够作为reclaimation的表征:在种族主义的美国垦荒,夺回属于黑人的家族遗产。同样,这趟旅行将会重新定义“美国梦”,并成为克苏鲁神话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我们不能忘记,洛氏的美国梦,自始至终都是黑人的美国梦魇。


【参考资料】

[1]遮卢,丑客.种族、平权、克苏鲁神话:浅谈反洛主义的兴起.2020-6-7.

[2]高珊. 电影中的克苏鲁神话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9.

[3]Anthony Breznican.Black Storytellers Are Using Horror to Battle Hate.2020-8-3.

[4]Jim Crow Laws 维基百科.

[5]Rosa Parks 维基百科

"<>"暂时没有网友评论该影片"}
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他的梦,不仅如此,而且是一个来自美国的男孩,和他地地道道的美国梦。

《恶魔之地》(Lovecraft Country)的中译名或许会引起一些误解,若不采取意译的方式,其译名应为“洛夫克拉夫特之乡”,这是由美国小说家马特·拉夫于2016年出版的小说,《恶魔之地》便是由该部小说改编而来。剧集由米莎·格林(《地下党》《斯巴达克斯》)担任总制作人及编剧,由奥斯卡奖得主乔丹·皮尔(《逃出绝命镇》《我们》)和金牌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西部世界》《迷失》)监制,由丹尼尔·沙克海姆、大卫·彼特拉克(《权力的游戏》)等五位导演共同摄制。

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是举世闻名的恐怖小说大师,他的恐怖小说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克苏鲁神话便是以他的小说为基础,并为后世无数的创作者所完善和拓展;然而,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在其小说中流露出强烈的种族主义(racism)倾向,亦因此而受到许多批评家的诟病。我们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的创作者们加入到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创作中来,他/她们并未否认洛夫克拉夫特的成就,而是选择将他的作品改造成反对种族主义的武器,《恶魔之地》便是其中之一。

《恶魔之地》海报

在近几年的好莱坞,一场注定留名影视史的电影运动正伴随着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而兴起:自从《逃出绝命镇》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之后,由黑人创作者主导的恐怖片(Horror)和惊悚片(Thriller)正在改变好莱坞的格局,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以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鲜明的作者性和对当代社会议题尤其是种族议题的敏感为特征,改写甚至颠覆了恐怖/惊悚类型片的历史。从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Get Out)、《我们》(Us)到《恶魔之地》,再到即将上映的《内战前》(Antebellum)和新版《糖果人》(Candyman),由黑人主创制作的恐怖片和惊悚片正在对影视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克苏鲁神话与“反洛主义”、吉姆·克劳法与种族隔离时代、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以及《恶魔之地》所体现的主旨进行介绍,前两部分分别是剧集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不涉及剧集的具体内容,若对相关概念或史实有所了解的读者可直接从第三部分开始阅读。


克苏鲁神话与“反洛主义”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出生于1890年,因癌症于1937年逝世。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作品彻底改写了恐怖/怪奇小说的历史,著名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称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洛夫克拉夫特一生创作了数十部小说,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包括《克苏鲁的呼唤》《疯狂山脉》等著作,但是直至离世时,洛夫克拉夫特都没有正式出版过任何一部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于1926年在一部美国恐怖小说杂志上发表,彼时的洛夫克拉夫特和编辑恐怕都不敢想象这部短篇小说将会对文学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克苏鲁是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之一,是克苏鲁神话中最知名的代表形象之一,洛夫克拉夫特这样形容克苏鲁的形象:

“它刻画的是一个怪物,隐约带有人的轮廓,却长着一个像八爪鱼似的有众多触须的脑袋,身体像是覆着鳞片的胶状物,长着巨型的脚爪,身后还有一对狭长的翅膀 ......它有着臃肿肥胖的身体.......淌着粘液,巨大的绿色身躯蹒跚着从那黑暗的开口中拥挤而出,走进人们的视野......好似一座山岭行走于天地之间。”(《克苏鲁的呼唤》)

艺术家对克苏鲁的想象

虽然克苏鲁诞生于洛夫克拉夫特的笔下,但是克苏鲁神话体系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创作。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并未对他所创作的神话故事进行系统的整理,在1933年4月27日洛夫克拉夫特写给J·F·摩顿的信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一些基础性构想;在他去世之后,美国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1909-1971)对他的体系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这一概念。

克苏鲁神话不是一个被严格界定的概念,但被称为克苏鲁题材的作品往往分享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神话中有着庞大的可怖的未知的怪物,与拟人化的、恐怖谷式的怪熟(uncanny)形象不同,克苏鲁神话中的怪物往往是去人格化的,无论是外神还是旧日支配者,它们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名状(unspeakable)的;其次,克苏鲁神话体系有着开放性,包括对创作者和创作内容两个方面的开放性——与经典神话不同,克苏鲁神话的创作肇始于洛夫克拉夫特并延续至今,克苏鲁神话体系始终处于某种“现在完成时”的状态当中,同时克苏鲁神话的内容也不严格受限,出现在克苏鲁神话中的众多怪物有着松散的联系和谱系,却可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具身关联;最后,克苏鲁神话作为文学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彩之一,在历时态意义上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文学运动均有着亲缘关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进步,洛夫克拉夫特在克苏鲁神话中融入了许多科幻元素;在20世纪末的“新神话主义”浪潮中,创作者们力图回溯前基督教的神话信仰时代,以有着异教色彩的“新神话主义”对抗西方的殖民主义;2000年兴起的“新怪谭”(New Weird)运动进一步丰富了克苏鲁神话体系,新怪谭运动汲取了真实世界中的元素并将科幻/奇幻/恐怖文学融为一体;上文所提及也是第三部分将详细展开的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也正在为克苏鲁神话体系添砖加瓦。

《湮灭》体现了典性的新怪谭风格

洛夫克拉夫特是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这是公认的事实。他的成长环境是他种族主义孕育的重要土壤——普罗维登斯的排外主义、母系家族的保守教育都深深地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的思想;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把洛氏的种族主义思想完全归因于外在因素,因为他的一些朋友也曾反驳他的种族主义思想,但洛氏并不予理睬;在他搬到纽约居住的时期正值移民潮,原本就排外的他对少数族裔更是厌恶甚至于痛恨,根据他与朋友的书信,我们能够了解到他同时歧视黑人和反对犹太人,而歧视两者的原因则有所不同——前者是因为他在科学认知和常识上把黑人看作低等人种,后者则是他将犹太人视为文化的入侵者。

在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初步了解之后,我们继续回到《恶魔之地》与克苏鲁神话的关联上来。原著小说《洛夫克拉夫特之乡》被认为是“反洛主义”的代表作,书评网站Goodreads对反洛主义的定义是:

“那些有意识地试图挑战和颠复由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早期克苏鲁神话中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保守派右翼观点的作品。”

由此可见,反洛主义主题的小说并不是“反洛夫克拉夫特”或“反克苏鲁”,而是沿用这一风靡世界的文化符号并重新诠释其中的内核。之所以评论家把反洛主义视为当代恐怖小说文学史的一个文学现象,是因为2015年的世界奇幻文学奖(World Fantasy Awards,同雨果奖和星云奖并为世界三大幻想类小说奖项)由于种族主义的指控而改变了其原先的洛夫克拉夫特漫画半身像造型的奖杯样式,这一决议的发起人便是《遗落的南境:湮灭》的原著作者杰夫·范德米尔;2017年,书评人韦斯·豪斯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不能忽视洛夫克拉夫特的白人至上主义》(We Can’t Ignore H.P. Lovecraft’s White Supremacy)的文章,并由此确认了反洛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即尽管我们不能抹去洛夫克拉夫特对恐怖小说的贡献,但是后世的创作者应当认识到洛夫克拉夫特文学创作的基础便是种族主义倾向,当代的以克苏鲁神话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有必要对种族主义进行驳斥。

反洛主义的文学创作在近年来广泛涌现,包括反思种族问题、批判白人至上主义的《黑汤姆之歌》(The Ballad of Black Tom)、《洛夫克拉夫特之乡》,探讨女性觉醒的《她行走于阴影》(She Walks in Shadows)等等。

Goodreads反洛主义主题小说排行榜首位的《黑汤姆之歌》

针对黑人生命运动以及反洛主义,主流中文互联网似乎对其保持着一贯的嘲讽态度,甚至戏称其为“黑命贵”运动,认为推倒雕像、改变奖杯样式、HBO短期下架《乱世佳人》等行为是对“政治正确”的献媚,或是某种篡改历史的“修正主义”。但是果真如此吗?反洛主义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实际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无论是以奴隶主的雕塑还是以奴隶主的名字命名的地点,抑或是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的文化符号,都毋庸置疑地会对曾经或正在遭受种族主义迫害的族裔造成伤害;尽管历史不能也不会被抹去,但受迫害者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无论是温和的还是尖锐的)绝不能以“政治正确”“修正主义”来简单加以否定。相反,在我们对与他/她人生命体验和人性有关的社会行动作出评判(judge)之前,我们应该反复思忖自己是否有着隐形的特权。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对自己可能拥有的特权进行反思?或许首先要做的便是对残酷的历史进行再认。之于《恶魔之地》和洛夫克拉夫特所处的时代,吉姆·克劳法和种族隔离是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吉姆·克劳法与种族隔离

提到种族隔离,大部分读者和观众也许并不陌生,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绿皮书》(Green Book)讲述了种族隔离年代的黑人音乐家雪利和他的白人司机托尼之间的友情故事,这部影片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但是亦有许多北美影评人和少数族裔认为其有粉饰种族主义之嫌。因为事实上,种族隔离所体现的制度性种族主义对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造成的迫害是不可估量的,以至于美国至今仍遭受着种族主义的阵痛。《绿皮书》取巧地选择了上流阶级的黑人与社会底层的白人的组合,以该部电影为参照并认为种族隔离并没有那么可怖甚至认为反洛主义文学/影视对种族隔离的批判有被迫害妄想症之嫌的的想法无疑是失之偏颇的。

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需要从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说起,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重建年代”即1865-1877年,联邦法案为所有南方自由人提供同等公民权的保护,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随着联邦军队撤出,南方各州许多前同盟政府的官员重新操纵了各州的议会和政权机关,并力图恢复和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各州先后制定了《黑人法典》,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南方各州战败的奴隶主阶级相继成立了臭名昭著的3K党、白人骑士团、白人兄弟会等组织,针对黑人及黑人权利支持者进行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在国家借助吉姆·克劳法推出强制种族隔离政策之后,各企业、政党和工会等私人团体也随即建立了各自的歧视条款,规定黑人不得在某些街区购房、不得在某些商店 工作或购物,不得从事某些行业的工作等等。

吉姆·克劳法时期的“有色人种等候区”

直至剧集设定的年代1954年,美国仍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但是事情已经开始发生变化:1954年,以第14任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为首的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中做出历史性判决,9位大法官全票通过认为公立学校将公共设施进行分隔的做法在本质上具有不平等性。这一标志性案例涵盖了若干诉讼事件,其中包括特拉华州的“格布哈特诉贝尔顿”案、南卡罗来纳州的“布里格斯诉埃利奥特”案、维吉尼亚州的“戴维斯诉爱德华王子县教育局”案,以及华盛顿特区的“思博德·博林诉梅尔文·夏普”案。这些裁决使国家根据吉姆·克劳法施加的隔离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由于种族主义仍根深蒂固,黑人被餐厅、商店拒于门外是家常便饭,甚至黑人被白人至上主义者私刑吊死或遭到警察蓄意射杀的案例亦是屡见不鲜,黑人出门远行还必须带着《黑人安全旅行指南》(The Negro Motorist Green-Book),稍有不慎便会被杀害。

绿皮书:黑人安全旅行指南

1955年12月1日,民权运动打响了第一枪:根据吉姆·克劳法,白人与黑人在公交车上的座位分开,公交车司机詹姆斯·F·布莱克因白人座位已满而命令黑人妇女罗莎·路易丝·麦考利·帕克斯(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1913-2005)让位给一名白人乘客,但帕克斯拒绝司机的要求并被警察逮捕,声援帕克斯的愤怒的人们发起了蒙哥马利公车抵制运动,她的公民不服从行动成为美国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导火索,帕克斯后来同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一道组织活动,美国国会后来将她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

随着民权运动的开展,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1964年民权法案》。该法援用了商业条款,以禁止公共场所(私有餐馆、酒店、商店,以及私立学校和工作场所)中的歧视行为,该法案援引的商业条款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1965年3月7日发生了一起州警官对和平游行者无端发起攻击的事件,这些遭遇袭击者曾经穿越阿拉巴马州塞尔玛的埃德蒙·佩特斯大桥,后来来到位于蒙哥马利的国会大厦发起游行,其间并无过激行为。这一事件使总统和国会下定决心,克服了南方的阻力,实行了有效表决权,进行强制执行立法,随后出台了《1965年投票权法案》,禁止国家在 所有联邦、州和地方选举投票中设置障碍,并且在选民投票率低的有可能存在歧视现象的县区设立了联邦监督和监督机构,吉姆·克劳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种族隔离政策已经结束,但是长达百余年的吉姆·克劳法和种族隔离年代成为现代美国永远无法抹去的疮疤,种族主义在当下的美国依然横行,针对黑人的制度性歧视甚至身体暴力亦屡见不鲜。就在2020年5月25日,白人警察跪杀乔治·弗洛伊德的事件震惊全美,新一轮的黑人生命运动再次席卷美国。有美国学者指出,“种族隔离”远未结束,在学校、职场和其他社会场域,黑人相对于白人仍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

正席卷美国的黑人生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

针对这一现实,黑人创作者们以纸笔与摄影机为武器,创作出许多批判美国奴隶制、种族隔离的历史以及种族不平等的现实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近年来,由黑人主创的恐怖片/惊悚片凭借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对种族议题的关注而自成一派,这便是黑人恐怖片新浪潮(The New Wave of Black Horror)。


Reclamation:黑人恐怖片新浪潮

“在《逃出绝命镇》之后,诸如《内战前》和即将上映的新版《糖果人》,以及其他类似的恐怖和惊悚题材电影和小说,都成为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化驱魔’的一部分。”(Anthony Breznican)

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文艺创作领域长期为白人所垄断,有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上个世纪少有以黑人为主角的恐怖片/惊悚片,且有色人种往往是电影的反派角色,甚至电影的美学体系(包括需与肤色适配的打光、化妆等)都是以白人中心的审美来设计的。随着民权运动与黑人权利活动家的不懈努力,好莱坞开始向黑人创作者敞开大门,黑人恐怖片新浪潮由此滥觞。

《逃出绝命镇》剧照

塔那那利夫·杜伊(Tananarive Due)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教授,她正在讲授一门关于种族主义、生存和黑人恐怖电影美学的课程,她将当下黑人主创恐怖片的热潮成为“文艺复兴”,杜伊认为,诸如 《为奴十二年》《塞尔玛》以及去年上映的《哈丽特》这样的电影有力地将真实的历史进行影视化改编;而超自然的、科幻的和恐怖/惊悚类型片则扮演了一个与之稍有不同的角色,以帮助人们直面美国最阴暗的恶魔。“尽管我确实暗指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杜伊说,“但我依然希望使用超自然和恐怖的方式来写作,因为那些亡灵能够表征更宏大的结构性暴力——那些曾经真实发生的暴力。当然,正如所有的亡灵那样,他们都希望他们的故事被后人讲述。”

改变游戏规则的是第9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得主乔丹·皮尔编导的《逃出绝命镇》,这部风靡世界的电影讲述了白人挪用黑人身体的故事,成为恐怖片影史的经典之作。“我认为乔丹·皮尔值得这些赞誉,因为他不仅证明了他可以通过黑人恐怖片来吸引广泛的观众,而且还可以开诚布公地把作为文化禁忌的种族主义指认为恶魔来谈论,”杜伊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对话是早就应该进行的,尤其是在当下的黑人生命运动正风起云涌时。相信我,黑人创作者们正在收到越来越多合作邀请,这几乎就像是好莱坞重新发现黑人的存在一样。”

乔丹·皮尔和塔那那利夫·杜伊的合影

黑人恐怖片远非新鲜事,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黑人恐怖电影史》(Horror Noire)改编自罗宾·R·米恩斯·科尔曼(Robin R. Means Coleman)所著的同名小说,揭示了美国百年黑人恐怖电影史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从无声电影时代的黑人恐怖电影到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影片中悲剧的黑人英雄从丧尸的袭击中幸存下来,却被无情的白人处以私刑杀害;1972年的《吸血黑王子》讲述了一位非洲王子因试图反抗奴隶主而被下以吸血之咒的故事;上映于1995年、由拉斯提·坎蒂耶夫(Rusty Cundieff)导演的《幽冥时代》讲述了腐败的警察、死不悔改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和一个黑帮杀手之间的故事,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道德阴暗面。如今,黑人恐怖电影的新浪潮正是建立在这些遗产的基础之上,并不断扩大自身的版图,每一部黑人恐怖电影掀起的热潮都会让好莱坞制片厂和图书出版商对黑人创作者更加求贤若渴。

导演尼娅·达科斯塔(Nia DaCosta)认为,恐怖电影通常有着某种天然的浮夸,因此,在使用恐怖片来处理严肃的主题时必须谨慎。达科斯塔重新构思了1992年的经典超自然恐怖故事《糖果人》,并以此作为对黑人痛苦情绪的探索。这部新电影将这种复仇的情绪同当下那些因警察暴力、司法系统和种族主义者造成的黑人凶杀案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达科斯塔在电影中将这些事件描绘为“怪诞的皮影戏”,抽象地隐喻了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并使虚构作品和令人痛苦的现实之间保持着敬重的距离。

新版《糖果人》剧照

“《糖果人》所有的灵感来源就是私刑,正是邪恶的私刑把糖果人这个恶魔带到我们身边,这是非常标准的恐怖片叙事方式,”达科斯塔说,“但是当你要谈论私刑时,你并不能仅仅说‘这只是恐怖片的情节’然后就置身事外。对于我的创作来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非常小心地平衡人性、现实生活和恐怖类型片之间的关系。”

在另一部新电影《内战前》中,加奈尔·梦奈(Janelle Monáe)饰演一名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她莫名其妙地回到了南北战争前的时代,重新经历奴隶制的噩梦。杰拉德·布什(Gerard Bush)与他的伴侣克里斯托弗·伦兹(Christopher Renz)共同编剧并执导了这部电影,布什在接受采访时称《内战前》揭示了对南方联邦的浪漫化想象残留至今的危害。“我们欺骗自己去相信我们所生活的鬼屋的名字叫‘美国’——我们相信这里没有鬼魂,也没有我们原罪的残馀,”布什说,“但是鬼魂时不时被唤醒,并成为猛兽。所以我们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并直面我们身边的恶魔。”

《内战前》海报

为了拍摄南方种植园的场景,两位导演复刻了1939年上映的《乱世佳人》所使用的真实镜头,布什将这部电影称为“宣传”。“我们需要使用与之同样的武器来纠正这些具有误导性的种族主义宣传,”布什说道。

Reclamation是黑人恐怖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恶魔之地》讲述了在吉姆·克劳时代的美国,一个名叫阿提克斯·布莱克的非裔美国男性在种族隔离地区探险的故事,而种族主义邪教和古老的恶魔正等他到来。黑人创作者们并没有直接否定洛夫克拉夫特,而是选择将他的作品改造成反种族主义的武器。何谓Reclamation?其大致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垦荒,当谈及垦荒时,美国人回想起的或许是那场噩梦般的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美国疆界的扩大建立在印第安人惨遭屠杀的基础上,垦荒似乎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代名词,但对于美国黑人而言则不同,作为曾名被奴役的族群,黑人的“垦荒”更多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垦荒,即通过文艺作品对黑人文化以及美国的种族主义进行审视和批判

《恶魔之地》剧照

二是夺回,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曾限制黑人的人身自由甚至抹除黑人族群的尊严,黑人要“夺回”的不仅仅是被贬损的自由,而且是曾经被摧毁的历史文化;而谈及“夺回”,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似乎也将其挂在嘴边——“把美国夺回来”(Take America Back)吊诡地出自一名上流阶级的白人之口,不禁让人匪夷所思:当黑人仍处于社会弱势阶层时,种族主义者们口口声声的“夺回”究竟希望夺回什么?

黑人恐怖片新浪潮中许多优秀的作品试图解释人们的疑惑:当美国选举出第一名黑人总统,是否意味着美国已经进入所谓的“后平权”时代?从2016-2020年,越来越多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的集会和热衷于鼓动仇恨的总统,回潮的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意味着什么?奴隶制和吉姆·克劳法时期的种族隔离政策对当下的美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恶魔之地》首集播出后,我们惊喜地看到它自信地加入到黑人恐怖片新浪潮当中,并有足够的野心和实力对这些困扰美国已久的问题作出回答。


恶魔之地与美国梦魇

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之乡》的HBO剧集《恶魔之地》共有10集,于2020年8月16日首播,目前烂番茄的新鲜度为96%(影评人所提前观看的是剧集的前五集),IMDB评分为7.9,首集评分更是高达8.6,可见《恶魔之地》不仅将是今年HBO最出色的剧集之一,而且很有可能会延续去年《守望者》的势头,有望揽获明年金球奖和艾美奖的众多提名。

“有着乔纳森·梅杰斯和朱尼·斯莫利特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表演,米莎·格林的《恶魔之地》是对洛氏神话的审视,并证明旧日支配者并不是人们在宇宙中唯一会遭遇到的恶魔。”(RottenTomatoes Critics Consensus)

22岁的阿迪克斯(乔纳森·梅杰斯饰)是朝鲜半岛战争退伍军人,和父亲蒙特罗斯(迈克尔·威廉姆斯饰)时常针对是否要深入追查已逝母亲的家族史起争执,阿迪克斯认为过去的事就该放下,蒙特罗斯却执着地想要查出亡妻家族中一位女性祖先逃离奴隶身份、获得自由的始末。父亲并不赞同阿迪克斯参军,认为他“不应该为杀害黑人的国家卖命”,而阿迪克斯性情温和,是洛夫克拉夫特的书迷,虽然洛氏的书中时常显现出种族主义倾向,他也会对批评者说“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

阿迪克斯在路边读书

一日,阿迪克斯听说父亲跟着一名陌生白人男子离开住处后便失踪了。向来痛恨白人的父亲居然会和白人离开,阿迪克斯惊讶之余,推测这和父亲钻研多年、终有突破的家族史有关,于是和伯伯乔治(考特尼·万斯饰)以及好友蕾蒂夏(朱尼·斯莫利特饰)前往母亲的祖先还是黑奴时居住的地点: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村落,这个村落的名字和洛夫克拉夫特笔下邪神现身的阿卡姆仅有一字之差——阿德姆。漫漫长路上危机四伏,除了要躲避种族主义者和白人警察的追杀,他们还将面临超自然的恐怖力量。

蕾蒂夏

剧版的《恶魔之地》对小说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甚至要比小说更胜一筹。第一集的前三分钟以颇具实验性的画面和声音勾勒了阿迪克斯的梦境,由此模糊了文本—影像的边界:黑白画面的地道,轰炸机投下炸弹时画面渐变为彩色,一幅瑰丽而又恐怖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有翅膀的章鱼在天空飞翔,蜘蛛般的机械怪兽正对着地面喷火,大地熊熊燃烧而浓烟四起,天空出现的外星飞船上一位红皮肤的公主降落到地面,突然庞大的克苏鲁出现,而戴着棒球帽的黑人青年将其击败;而其背景音则是老式电台中的声音:“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他的梦,不仅如此,而且是一个来自美国的男孩,和他地地道道的美国梦。”

阿迪克斯的梦境

实际上,阿迪克斯作为影片的主视点,其梦境所指涉的恰恰是他作为一个黑人男孩的“美国梦”,在谈及美国梦时,人们对其的想象往往是俊俏的美国金发白人,阳光灿烂的草坪,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笑容。而热爱克苏鲁神话的阿迪克斯的“美国梦”则显得更黑暗:战后创伤应激综合征、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从地下到地上时的无所适从。事实上,正是人们对压迫的浪漫化粉饰了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白人的“美国梦”或许恰恰是黑人的美国梦魇。首集中段插入的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的讲话佐证了这一隐喻:

“我同意贝福德先生的看法,认为受压迫的美国黑人族群阻挠了美国梦,确实如此。但是我不同意他别的主张。我感到不适的深层原因同人对现实系统的感觉有关,我认为这个议案是牺牲美国黑人而成就的美国梦,或者说美国梦牺牲了美国黑人。这是一个意有所指的可鄙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或者说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不得不取决于我们生存于世的自我定位,你对现实的意识如何、你所处的现实系统如何,亦即取决于潜藏内心深处的无法被感知的假定。一个南非白人,一个密西西比佃农,或者是一个密西西比警长,或者是一个被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内心深处豆友一套现实系统迫使着他们,例如以被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为例,为法国统治阿尔及利亚的理由辩解,再如像密西西比或阿拉巴马州的警长,在他面对黑人男孩或女孩时,他内心真的会认为这些孩子攻击定义他们身份的现实系统时一定是疯了。”(詹姆斯·鲍德温)

詹姆斯·鲍德温

在如今看来,詹姆斯·鲍德温的这段话显得暧昧而语焉不详,他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人们会对黑人产生一种本能的敌意,并认为试图改变现实的黑人是激进而疯狂的。但是为何这段话需要被如此曲折地表达呢?因为这不是一个选择,在前民权运动时代,黑人在政治力量上完全无法与白人抗衡,鲍德温只能通过如此“温和”的话语才有可能让主流白人社会接受。剧集在插入鲍德温的这段话时,在街头排队领取救济的黑人背后是一面画着白人坐在私家车中旅行宣传画的墙,并写着:“世界最高的生活质量,世界上没有比美国更好的道路。”

救济队伍后的宣传画

回到剧集,《恶魔之地》的首集便有两段扣人心弦的追逐戏,第一段是疯狂的白人至上主义者端着枪试图杀死阿迪克斯一行人,多亏蕾蒂夏才脱险;第二段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警长刁难阿迪克斯一行人并试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处以私刑,此时森林中恐怖的怪物袭击了他们,阿迪克斯、蕾蒂夏和乔治伯伯逃过一劫,三人在日初时抵达阿德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豪华的城堡,城堡内的人对阿迪克斯说“欢迎回家”,但是这座城堡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我们目前依然不得而知。

由此,《恶魔之地》再次确认了其反洛主义题材和黑人恐怖片新浪潮的特点——热衷于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阿迪克斯将要亲历克苏鲁神话中的怪物和种族主义的威胁,他将要追随父亲寻找家族秘密并重新认识自我在现实中的位置。这趟旅途本身便能够作为reclaimation的表征:在种族主义的美国垦荒,夺回属于黑人的家族遗产。同样,这趟旅行将会重新定义“美国梦”,并成为克苏鲁神话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我们不能忘记,洛氏的美国梦,自始至终都是黑人的美国梦魇。


【参考资料】

[1]遮卢,丑客.种族、平权、克苏鲁神话:浅谈反洛主义的兴起.2020-6-7.

[2]高珊. 电影中的克苏鲁神话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9.

[3]Anthony Breznican.Black Storytellers Are Using Horror to Battle Hate.2020-8-3.

[4]Jim Crow Laws 维基百科.

[5]Rosa Parks 维基百科

{end if}详情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