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丝姑娘 HD中字

分类:爱情片 澳大利亚1996

主演:本·门德尔森,巴里·奥托,托妮·科莱特,瑞切尔·格里菲斯,阿登·杨,克里·沃克,杰基·韦佛,Rob..

导演:Mark Joffe

刚开始在看见道德经这句话的时候还很不理解,如果不尚贤,社会怎么进步。

看完坏种之后忽然有所感悟,可能老子就是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吧。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不必要的纷争,都在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能够容忍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世界上的斗争会不会少一点。

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关于黄蜂的细节,小女孩说只有黄蜂在收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人。

个人觉得这也是导演试图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仔细看所有小女孩伤害的人,几乎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对小女孩有所伤害的人。只不过在小女孩的眼里,炫耀,威胁,心理伤害与伤害等同于一个意义。

这就引申出了一个主题,人和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包括对于道德的遵守和认同。处于道德的制高点的人,他们往往对于道德体系适应的更好,他们貌似理直气壮的行为,对于那些天生无法适应道德的别人是不是一种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病是一个极为傲慢的词语,它意味着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是“不正确的”,是“有病的”,是“需要救助的”,这个词语的诞生意味着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的不同。而将所有几乎不一样的人归为了一类,“精神病”。

这也是为什么小女孩在电影中唯一一个情绪激烈到需要把自己手心掐出血的镜头是她父亲让她去看精神病医生的时候。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背叛。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关系最亲密的父亲终于不拿她当正常人看了,而所有人一旦知道了她做的事情,毫无疑问的会孤立她,这是对她的一种重大威胁,所以她最后还是出手了。

还有一个台词,偷窥。父亲说她在偷窥,而她说父亲在偷窥。在她看来,父亲毫无疑问是在偷窥她的内心。之所以是偷窥是因为她的内心不能被别人看到,因为大部分人不会理解她,只会将她认为是精神病。所以她只能伪装,试问,如果人们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人多一些包容,那么她还需要伪装吗?说不定在她的视角看来,全世界都是精神病,只有她一个人是正常人,她不得不伪装。伪装导致了她的内心开始野蛮生长,野蛮生长导致她不得不进一步的伪装自己,变成了恶性循环。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而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坏是天生的,她是“坏种”,进而认为人性本恶。这不是一种愚蠢的逻辑吗?

就像电影当中小女孩的父亲一样,看起来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将自己和女儿一块送上绝路。在他看来,这很道德。问题是杀一人而保护全世界是应该的吗?生命的价值是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吗?而且,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女儿会伤害别人。而伤害自己的女儿,他又跟自己的女儿有什么区别?

不,他比自己的女儿还要恐怖。

电影应该是以黄蜂来比喻小女孩,用父亲来比喻大部分正常人。

大部分人在社会道德的熏陶下遵守规则,有着正常的生活。但规则如方,人性若圆。总有一些人如同黄蜂一样没有受到人性的侵染。在正常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会恐惧他们,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小同学一样惊惧的后退。只有小女孩知道黄蜂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伤害他们,相反,他们会伤害黄蜂。于是最后成功将黄蜂送走了。

而当正常人有能力的时候,就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会在看见的第一时间直接将黄蜂打死。原因仅仅是因为不确定黄蜂是否会伤害他。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保姆被吓到了。她在害怕什么?或者说被这里蕴藏的道理吓到的是导演还是保姆仅仅是被视觉效果吓到了?

不尚贤,就不会有统一的价值观,就不会有因为价值观不同被排挤的人。就不会有偏执的人因为一块奖牌就非要杀人不可。

当然了,小女孩杀人不仅仅是因为世界存在的恶意,她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但她就算是天生的坏种,也只是一个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多反思问题出在哪儿了。而不是想着解决出现问题的人,毕竟死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生活的问题,就应该交给生活解决。最后那个精神病医生就是以前的坏种,不是活的好好的?坏种跟正常人就一定无法和平共处吗?他们只是缺乏引导而已。

杀人当然不对,小女孩当然应该被制裁。但关进监狱之后呢?还是会有这样的人出现。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止出现小女孩这样的人,比单纯的关了她要更有意义。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