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 HD

分类:战争片 台湾2011

主演:林庆台,马志翔,安藤政信,河原萨布

导演:魏德圣

看完了这部长达273分钟(上下两部合计时长)的战争史诗,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谈谈对这部电影的本身素质的评析与所蕴含思想的理解的。由于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与赏析,所以本文会比较散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莫那鲁达杀死其他部落人夺取猎物和“孩子,要学会等待时机”的话充分反映了赛德克人的原始和崇尚野蛮与嗜血,以杀死其他部落的人为荣耀,称之为“英雄”,成长为“真正的男人”的文化。这是莫那鲁达青年时代的一个小缩影。而其中的一个分镜中那艳红漫山遍野的樱花又是一个小铺垫和小线索,而后面紧接着日军铁路勘探对,在艳红的樱花下被杀死,又给了樱花一个带有“血”的寓意。于此同时,导演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画面切换为马关条约签订,台湾民众与日本驻军展开的殊死搏斗,在这里反应了以民族存亡(这里的民族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为己任的宏大背景,为后文莫那鲁达与日军的战斗做了铺垫。果不其然,在这个民族危亡之际下,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先是台湾百姓被遭到屠杀,反抗的军队被游街,后是莫那鲁达为代表的赛德克部落的人与日军搏斗。虽然这里是赛德克人的“猎场”他们对抗日军十分的英勇,但实力还是悬殊,结局以失败为告终。而这段剧情中安排莫那与之前甚至不惜打伤同伴的敌对部落共同抗击日军的剧情看似有点共同抗击的味道,但导演不止步于于此,其安排了最初敌对部落对莫那所在部落夜间的大开杀戒也埋下了后面部落之间即便在日本人统治下依旧反目的铺垫。其反应部分部落对日军的抗争并不是出于某种民族大义而是出于自己所在部落的切身利益,这一点有别于很多抗日的影视,充分反映部落的矛盾,利益的问题等等,也对整部电影的理解是一个小缩影。同时,在部落与日军对战中导演采用了双线叙事和蒙太奇的手法,先是族人与日军战斗以莫那将长矛插入日军胸膛,而后导演将画面一转,衔接为日军将刺刀插入部落中的族人胸膛,描写日军疯狂的屠杀行径(日军杀害一个仅仅带刀的小孩为代表)。两者混剪在一起,有种说不出来五味杂陈的味道,一边是英勇,让人热血沸腾的“男人的战斗”,另一边便是屠杀,破环的惨状,最后便是莫那看见日本人进入部落背着死去父亲绝望的一跪(表情真的到位)将两者衔接。而在日军清点人数不甘那惟妙惟肖的表情,和后面倒他所杀的人的头骨中的打斗中,那既不甘心又看见被控制的乡亲父老的表情更是表现了他想反抗但又因为身为头目保护族人的责任而不能反抗,这在后面的剧情中也有体现。到这个位置一个有血有肉,有勇有谋,关心乡亲的莫那头目形象已经建立了起来。

讲完了莫那青年时代的故事,接着就是日本人改变雾社地区的面貌,年轻一代人的生活,到雾社事件中屠杀日本人,最后悲壮结局的故事了。在这我记得不是很清楚,所以会容易乱。为此我来以多个点围绕来讲讲我对一些分镜的理解和解答。

首先我来讲讲几个线索。第一个就是彩虹。从深山中的彩虹,莫那“看见”父亲时的彩虹(辅以过曝的色调),雾社事件的彩虹。彩虹代表着希望,表现了莫那内心的想法的改变。从开始到雾社事件,彩虹表现得真是赛德克人内心的希望,暗示反抗的希望。第二个就是瀑布。从开始导演特意描写瀑布,到莫那在瀑布旁边“看见”父亲,最后到与日本人开战之后准备战死前的瀑布。瀑布飞泻,有一种野性的美,有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这里对应的正是赛德克人中血脉相传的狂野,无拘无束。更表现出一种反抗日本殖民者,追求部落真正的解放的寓意。最后一个便是樱花了。正如我在上面一段所提到的,从赛德克人经过(暗示是他们的领地),到日本的铁路勘察队被杀,到雾社事件后莫那看见的唯一一朵樱花,最后到日本将军商英说是武士道精神却被小岛说“这不是樱花的季节”。不难看出这里艳红的樱花,有一种杀戮带“血“的寓意。而小岛的潜台词“这不是武士道精神,这是他们野蛮下狂野的文化与精神”更点出了整部电影所探讨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线索说完了,我在以不同人物为中心继续谈谈。

先来讲讲花冈一郎。作为接受日本教育,加入日本警察,娶日本人为妻子的赛德克人,花岗实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讨点。花岗因为身份被同事所嘲笑;学历最高薪水却是最低的。这体现是民族间不可调节的隔阂,反映了日本作为统治者对哪怕是接收日本文化人群的鄙视,是典型的殖民反映。花岗提醒莫那日本的强大希望被日本继续统治,但被莫那“我看到的却是……”点醒;族人嘲笑接受了日本文化的花岗;花岗保护身为日本人的妻子;花岗杀妻杀子,却最终身穿和服切腹自尽。这里可以看到的是在日本人和赛德克人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认同下挣扎的花岗。而身份认知危机的背后,实则是细思极恐的文化侵略。花岗的悲剧就是文化侵略结下的恶果,如果再被同化多年了,其他的赛德克人连自己都不认同了,那么又何来的民族文化,何来民族一说呢?(有点偏激)而这点也最终指向了殖民统治,是对其的一种批判。

花岗处境一致的孩子们也不得不提了。他们从小接受了日本教育,但却被歧视(跑赢日本人被打)。体现了民族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如花岗的处境一致。而他们加入战斗,在夜间与莫那交谈祖先的故事,是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与回归。但导演却特意安排了他们杀害手无寸铁的日本妇女儿童,体现的是战争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在外,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其实暗中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无辜”之人的惋惜。此外,最后或战死或跳崖与人同归于尽(跳崖和其他成年部落人行为一致),也将战斗到底,对自身文化,自身身份的认同展现的淋漓尽致,奏响了壮烈的挽歌。

再来说说小岛。从相遇的桥段可以看到,小岛是一个对部落比较友好的日本人。但他的实质仍是日本人,即便他不为难部落其他人,向部落人问好,他儿子“有什么你的我的,都是日本的”(也反映了殖民)也暗示他真正的立场。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儿都被杀之后,他主动挑起部落矛盾;杀入莫那部落;教唆敌对部落杀害余下的莫那部落遗孤,反映的是他报复,残暴的一面。其真正反映的也表明他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他与部落不可能真正的友好。而更深一层指向的也是殖民统治。但他与妻儿的温情,部落人的友好,后期的残暴,让其成为一个立体的,兼具人性与兽性的深灰色形象,没有套路化,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人。

有小岛这样的灰色日本人,当然就有更“黑”的日本人啦。恰如驻扎在马赫坡的两个日本人,一个“邀约”赛德克姑娘陪酒,一个因为赛德克人没有背回足够的木头打人;不尊重赛德克人;不接受赔礼道歉趾高气扬。他们两个是一般的日本统治阶级形象,他们的种种行为也反映压迫下的部落,乃至中国人悲惨的命运。导演在这里把悲惨经历直接摆上来让观众看,而不做过多的批判而让观众自行批判,有浓厚西方电影的手法在其中。当然,这些日本人也对部落有点害怕,侧面反映了部落依旧有血性,而他们的行为最终也激起部落悲壮的反抗。

讲到日本人那我就接着以日本的司令展开。从他轻视莫那为首的赛德克人,到发怒,到甚至采用不人道的糜性炸弹(暗含导演的人道主义批判),再到与莫那桥上对决(后面暗示莫那杀出重围)。让他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部落,是“武士道精神”。但正如我上面所说,小岛最终暗示了这是他们的文化。以司令的侧面视角展现的正是赛德克人在他们的猎场下,不折不屈,骁勇善战的形象,反映了他们的文化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所以说司令应该是侧面描绘上的一个重要“工具人”。

讲了半天莫那呢?别急,我现在就给你讲。莫那的形象之前我在上文已经说了一部分,说他骁勇善战,关心族人。而在他老之后,他尽可能让族人不与日本人产生矛盾,用火柴偷偷准备火药,在夜色下,在离开前跳舞。一个懂得隐忍,有长期思维,老当益壮,仍不失初心的莫那又油然而生。而小岛看见莫那屋子爆炸后莫那的幻想,看到他的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更是把莫那的形象推向另一个高峰。(编不下去了)

最后讲讲敌对部落的首领吧。从扬言杀死莫那险些被杀,到保护小岛与日本人同流合污,到看见自缢的女人后矛盾冲突,直至最后战死。可以看出来,敌对部落不是真正的为日本人卖命,他们所追求的是杀敌以血祭祖先,获得进入彩虹桥的资格。而这里也可以与我之前他们打日本人,对莫那族人下黑手结合起来。纵贯下来看,可以看出这部电影讨论的重要议题是对赛德克人自身的文化的认同与追随,而不是单纯的抗日。

再结合莫那的行为,虽然他没有杀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民族大义”但实际上从他身旁的人“你有说过吗”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族人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中华民族”观念。而莫那实际真正与日本人抗争的也并不是肉体或者说物理上的胜利。毕竟莫那知道去过日本,知道日本的先进与发达,也知道这一次的行为是去送死。但再结合他对花岗有关野蛮与文明的对话,“我看见的只有我们的贫困”等。其实不难看出莫那所追求的实际上是自身文化的坚守,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对被迫文明下,对自己祖辈,野蛮的最后奋战的挽歌。

当然这部电影毋庸置疑的也有糟点。比如,不会拿枪反击的日本人;雷突然劈下来;不顾安危装逼中弹的头目,;距离对决下却没事的莫那和司令;任凭女人去招降却不跟过来的日本人;打不中的子弹……除此之外,如果说女人们主动自缢是献身,体现出大义下的悲歌,那么花岗杀妻是怎么回事?(可能是表现他矛盾吧,也说不通)莫那为什么又要杀死自己的亲人呢?(不想让他们屈辱活下去?)至于最终他们没有战死,没有英雄主义的悲歌就无可厚非了,毕竟是对历史的尊重吧。但总的来说部分的剧情还是存在不少的硬伤的。

对于这部电影,我想说:“这不是一部套路化,单纯的抗日片。这是一部壮美的自然与杀戮的血腥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带有普世的批判性,描绘文化冲突与坚守的历史史诗。”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