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艳嬉春 更新HD中字

分类:爱情片 意大利1962

主演:玛丽莎·苏尼纳斯,GermanoGilioli,安妮塔·艾克伯格,佩皮诺·德·菲利波,罗密·施奈德..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费德里科·费里尼,马里奥·莫尼切利,卢基诺·维斯康蒂

与战后意大利涌现的那批新现实主义杰作相比,6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喜剧片没有那么璀璨夺目,但这些看似轻巧甚至有些粗糙的喜剧片绝非无脑的爆米花电影,其中的嬉笑怒骂自然别有风味,更重要的是它们展现了另一种真实的“意大利性”。

《薄伽丘70年》也属于这样的喜剧片,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致敬薄伽丘、以薄伽丘风格为灵感描绘当时意大利社会风貌的电影,当然主要聚焦在性、爱情、欲望这几个主题。至于这部拍摄于1962年的电影为什么要取名为《薄伽丘70年》而不是《薄伽丘62年》,我没有找到官方解释,或许我们可以在作品中寻找答案。

影片集合了名导、名演、名制片(卡洛·庞蒂)、名编剧(柴伐蒂尼等)的豪华组合,以一人讲一个故事的四幕剧形式呈现。

一、莫尼切利《伦佐和卢西安娜》

可能是考虑到时长及知名度,莫尼切利这一段在海外发行版本中被删除了。这个故事乍看之下确实比较平淡,缺少薄伽丘式的艳俗和猎奇,但其社会批判意义毫不逊色。开场即用一组明快的蒙太奇镜头——整齐密集的工位、巨大不停歇的机器、随下班铃声奔出工厂的人流——向我们提示了人在工业化社会中犹如齿轮般的存在。故事中的这对新婚小夫妻一方面在高速上涌的经济浪潮中构筑着关于美好未来的愿景:买房,买家电,读文凭找更挣钱的工作;一方面又被这梦想带来的生存压力挤占了太多私人空间:别说没空度蜜月,甚至连结婚仪式都是下班后草草举行,为了保饭碗还要千方百计向公司隐瞒已婚身份,哪怕后来换了工作也因为一个上日班一个上夜班只能匆匆碰面,要等到周日才能团聚。这不禁让我想起乔治·佩雷克的《物:60年代纪事》,里面那对年轻情侣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不劳动者不得食,可是工作的人就将失去生活”。这迫使我们反思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两大巨兽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蚕食,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并找寻生活的真正意义。在这部短片中,矛盾是以爱情来调和的,影片最后的日夜班情节取材于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一对夫妻的奇遇》(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当伦佐在床上一点点把自己的身体挪到卢西安娜睡过的那一侧时,我们感受到了同样的温热与芬芳。

二、费里尼《安东尼博士的诱惑》

费里尼对罗马爱得深沉,一开场就借小天使之口说出“我好喜欢罗马!”,并用欢快的配乐和明丽的镜头勾勒出这幅风情画卷的轮廓:到处欣欣向荣,人人纵情享乐,因而那个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风化警察安东尼博士就显得格外可笑。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博士坚守的那套道德尺度实在太过迂腐,然而不要忘了那是60年代的意大利,作为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那个年代甚至连离婚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安东尼博士并非极端个例,他代表了传统卫道士在风俗自由化变迁中的最后抵抗。其实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圣安东尼是一个与诱惑进行斗争的修士形象,福楼拜、塞尚、达利等大师都曾以“圣安东尼的诱惑”为题进行过相关创作。当然,费里尼借用这个形象表达的是反宗教禁锢的意图:抵制源于深层的恐惧,而恐惧往往折射了内在的虚弱,所以安东尼博士那种堂吉诃德式的螳臂当车注定是要惨败的:他的孤军奋战不仅没有任何成效,还把自己虚伪的内里暴露无遗。结尾同样伴随着小天使的画外音画上欢乐的句号,费里尼用他半梦半醒、天马行空的表现手法让这个故事带了点调皮的恶作剧性质。而我们在对安东尼博士的下场哈哈一笑之后,在脑海中那首闹腾腾的洗脑广告歌逐渐消散之后,是否也该有所警惕?大咪咪固然无罪,本能的欲望也坦坦荡荡无需刻意遮掩,但经济利益至上的消费社会又制造了多大程度的软色情和女体崇拜?我们真的可以全盘接受这样的胜利,欣然拥抱这样的商业文化吗?

三、维斯康蒂《工作》

这则故事改编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床边协定》——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讽刺小品,尽管维斯康蒂为其加入了一些现代的设定,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依然呈现出传统的风格。这并不难理解:在本片拍摄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3年,维斯康蒂完成了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豹》,彻底倒向了华丽的古典主义,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费里尼在同一年拍出了超现实的《八部半》。

故事以男主角奥塔维奥伯爵的招妓风波开始,采用了面带平静的叙述口吻,背后却是无尽的悲凉和绝望。丑闻并未让伯爵产生任何道德负罪感,他困扰的只是媒体的大肆渲染对家族名望继而对经济来源造成的损害。妻子的伤痛也表现得极为克制:没有歇斯底里的发作,没有对破碎家庭、腐朽父权的自觉反叛,她也试图反击,却发现自己无力反击,她最后含泪的抵抗不过是针对自我的巨大嘲讽,对丈夫没有构成一丁点伤害。我自始至终都无法在这个故事中读出喜剧色彩,伯爵夫妇的婚姻是一段注定悲剧的婚姻——利益互换的联姻,他们的阶级也是一个注定崩坏的阶级——没落的旧贵族。这正是导演自己身世的写照:维斯康蒂家族是意大利声名显赫的贵族,维斯康蒂的母亲则来自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与本片如出一辙的贵族-资产阶级联姻最后也以失败告终(导演父母于1917年离婚)。维斯康蒂在普佩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哀伤,他借伯爵夫人之口说出了身为贵族阶层在时代变革中的失落——“现在这个世界上,贵族也好知识分子也好年轻人也好,都没有分别”,对此,他像普佩一样心痛却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不断追忆昔日荣光来进行身份的体认。这是维斯康蒂展露的时代性。

四、德·西卡《抽签》

初看德·西卡的喜剧,往往会惊讶于这位悲天悯人的新现实主义导演竟有如此阳光明媚的一面。其实德·西卡拍过不少喜剧片,尽管知名度不及他最具代表性的那些悲剧电影如《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却一样富有感染力,并充满了人文关怀。

《抽签》这部短片就是典型的意大利喜剧风格,乡土、热闹、欢乐,伴随着开场字幕响起的是一首节奏欢快的歌曲《Soldi soldi soldi》(《钱钱钱》),在随后作为贯穿全片的音乐主题由索菲亚·罗兰反复哼唱。这位意大利国宝女演员在片中扮演了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底层女性,为了快速赚钱翻身而选择暗中出卖身体。德·西卡对角色寄予了很多同情:这个成天唱着“金钱万岁”“我要赚更多钱”的拜金女是出于生活所迫,在金钱和爱情之中,她最后遵从自己的内心,站在了爱情那一边。而那个中奖的“傻子”教职人员,最后也用善良和腼腆让这出闹剧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虽然德·西卡这个故事有些道德教化的意味,但观影过程非常轻松愉快,不得不说索菲亚·罗兰的表演太加分了,她把这个角色的热情妩媚、精明泼辣、敢爱敢恨表现得淋漓尽致。扭动腰肢哼着小曲的索菲亚·罗兰是我心目中最性感的银幕形象。翌年,同样由德·西卡导演,柴伐蒂尼编剧,索菲亚·罗兰主演的《昨日、今日、明日》中,我们可以在第三段小故事中窥见本片的影子:一个性感妓女完成了对神学生和对自我的救赎,当然也少不了索菲亚阳台唱小曲的桥段。

至此,四位导演用自己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语言完成了对薄伽丘的新时代解读,60年代的意大利风情画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经历了战后十余年的重建,此时的意大利正处在一个经济腾飞而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遭到前所未有冲击的节点上,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旧教条,拥抱更摩登更美好的未来。导演们用敏锐的洞察力呈现了更为矛盾复杂的时代截面,但总体态度还是乐观向前的。(维斯康蒂是唯一的例外,毕竟你无法要求一个贵族去创作平民喜剧,更无法要求他去赞颂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所以,或许可以将《薄伽丘70年》这个标题解读为当时的意大利人对不远不近的未来怀有的热情期许,犹如我们站在90年代的门槛上眺望新千年时的心情。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