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 正片

分类:科幻片 美国2011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隐藏镜头下的人性哲学思考 生活是一出悲剧。在这悲剧中,我们先是冷眼旁观片刻,然后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 ——斯威夫特《杂感》 镜头舞台化的手法显得极为复古,不同于第一二代导演的无法从舞台跳脱出来,他故意为之的方式将观众与电影相分割开来。旁观者的视角则更能让观众理性的看待镜头中的发生事物。却又无法置身事外。 生活是由最不相干、最出乎意料、最自相矛盾、最胡拼乱凑的事情组合而成的;它是一连串残忍、专横、支离破碎、毫不联贯、逻辑混乱而又矛盾百出的灾难。 ——莫泊桑《皮埃尔与让》 看似没有逻辑的故事实则由一个男孩串联起来,镜头中生与死的交织显得极为荒诞,没有征兆或许就是征兆。现实也确实如此,我们都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或许在某个夜晚,或许又在阖家团圆的日子,或许只是某个平静又不起眼的日子离去。生命在这一刻,轻如鸿毛。而随意切换运镜的运用手法则将镜头想表达的一镜之隔展现的更加强烈。将观众推远又拉进。上一次在影片中有如此强烈的旁观感还是在杨德昌导演的《一一》中,疏离的旁观感冷静又热忱的谈论着人生生命的悖论“生活不过如此,但值得一过。” 可是,生命究竟是怎样的呢?在此我一遍一遍拷问着自己。或许对一个不过双十年纪的学生,这样的问题有点刁难了。 在我的理解中,生命是从死亡的临近开始的,人从出生就踏上了走向死亡的旅程,但没有人能够体验死亡,我们只能够通过听闻见识别人的死亡去理解它,只要我们去想象死亡,我们自然就会心生恐惧与沉痛,我们如此地渴望着生,但我们终有一死,死亡让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痛苦。 影片中谈到的死亡,死亡对于年轻的人们看起来离得很远,因为时间推移,年龄的渐长,倒是出现了一种危机感。毕尔格肖贝格:“死亡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死亡的那一刻越来越近,但它不在让我感到恐惧了,如果你度过了相对圆满的一生就该对死亡心存感激。”我们无法将自己与死亡抽离,那就只能顺应死亡的来临。 生命的行走是一种虚无,可能在人们所熟知的概念里,虚无主义实打实充斥着贬义,它在亵渎着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于生命的认知上,虚无主义者是最清醒最敏锐的,洞悉着价值的缺乏根据。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过了近百余年如今的社会同当时加缪所处的社会在某些方面同样的虚无,荒谬。(此处可参考《鼠疫》《局外人》《西西弗斯的神话》) 加缪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没有人能逃离荒诞,当你感受到荒诞时,你就会觉得生活痛苦而无意义,面对荒诞的痛苦,普通人能想到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杀,任何试图超越或者消灭荒诞的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如果能够承认荒诞,并且积极反抗,那人类就可以战胜荒诞,找到幸福。”重复无意义的生活让人们在虚无的时间中耗尽一生,当回过头思考自己的一生时,就会对自己的过去产生质疑,开始谴责所自己存在的意义。 人和所处的世界始终存在一种无法解决的冲突,这种冲突提醒着人与世界的相隔,在影片中则由与片中的抽离感体现。 荒诞是一种断裂冲突关系,人们对生活在理性社会的向往。加缪将之分为两种解决办法,自杀和反抗。其中又分为两种,精神和肉体,前者将荒诞寄托于宗教或转世,后者用最决绝的方式逃离荒诞。但究其根源都无法解决荒诞带来的痛苦,唯一能做的便是反抗荒诞。在感到荒诞所带来的无意义的生命后去赋予生命其价值,这便是所谓的反抗。清醒的回避荒诞无非只能拖延时间。 中国古话道“世事无常”无常这两个字让我贴切的感受到了对于荒诞中国化的解释,于我而言,荒诞,无常,都是对现实最贴切的解读。我们一生中都在与自己或者外界对抗,而内心中与荒诞的反抗如《西西弗斯的神话》一样,即使是脆弱的渺小的自己,面对荒诞、无意义的生命,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一遍又一遍推着巨石上山。 生命之树 (2011)7.12011 / 美国 / 剧情 奇幻 家庭 / 泰伦斯·马力克 / 布拉德·皮特 西恩·潘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