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 正片

分类:剧情片 英国,印度,美国1982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

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

1893年,南非的火车上,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坐在头等舱里看着书,眼睛清亮。他从伦敦拿到了律师执业资格证,是那个时代里典型绅士的模样。

但这名绅士却被粗鲁地扔出车厢。不是因为像泰坦尼克号里的小李子那样买不起头等舱的票,而是因为,他是印度人,是有色人种,在严格奉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他的皮肤使得他不配,不配和那些学历、见识、能力都不如他但却长了一副白皮肤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

他愤愤不平:“我有票,为什么不能坐在头等舱?我一向都坐头等舱。”他远比大多数英国人更接近西方文明,比大多数英国绅士更绅士。同为大英帝国的子民,他凭什么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

这时的甘地,尚还是个年轻气盛的孩子,他关心的还是为什么自己不能坐头等舱,因为自己被冒犯而气恼。此时的他,崇拜西方文明,服膺大英帝国,满心牢骚来自于“我为什么不能过得像别人那样好”。

但如果永远都只停留在被小我情绪搅动的心态,甘地不会成为圣雄。圣雄的甘地,关心的是不再是“我威为什么不能过得像别人(英国人)那样好”,而是反过来:“我凭什么过得比别人好”,乃至忧心:“别人为什么不能过得比我好”。

妻子得知自己要心甘情愿地去做贱民才会做的粗活,震惊地表示拒绝。甘地却罕见地发怒了,甚至要赶走她:“没有谁比谁高贵。”可是他又有什么权利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呢?他不忍了,忏悔了。妻子最后妥协,苦楚地感叹:“你只是个人啊,却要做神做的事情。”

在鼓动印度同胞焚毁带有严重人种歧视色彩的通行证时,衣冠楚楚的他意气风发,但却被印度商人康先生评价:“你的口才不错,但在争取民众这方面,你显然还不太成熟。”但不久之后,这位康先生就默默地惊叹:“他在这方面已经相当得心应手了。”

在同胞们对史莫兹将军的通信证法无比愤恨时,回教徒、印度教徒的自尊乃至老婆和房屋财产权都被踩在那些英国基督徒们的脚下,这群南非的印度人团结地表示誓死抵抗。即将演化为暴力的愤怒之火熊熊燃烧,甘地坚定地向所有人阐述着自己非暴力的斗争策略:“就算他们打死了我,他们收获的也只是一具尸体。自尊永远不会被拱手相让,除非自己主动投降。”

刚刚还群情激愤的大厅变得鸦雀无声。一个个信徒,坚定地站起来呼应他的号召,如同雨后拔节的春笋。

触怒南非英国当局,甘地被捕入狱,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将其释放。恢复自由后,他却不愿脱下狱卒的服装,因为牢里还有和他一样的兄弟。

回到印度后,他不再穿西装,而是穿上了简朴的民族服饰。坐在迎接他的车上,他的目光却一直围绕着道路两旁衣衫褴褛的农村妇女、赤身裸体的贫民婴童。在寻找印度之旅的途中,他坐在火车上。不同于南非火车上静心看书不闻窗外事的年轻时代了,他心情复杂地读着窗外的无字之书,在那些佝偻着耕作的农夫身上找寻印度。

在看到被地主盘剥、瘦骨嶙峋的耄耋老人时,他终于彻底舍弃了那个西方文明的一切虚伪浮饰,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母邦印度。他穿上一条手织裤子,缫丝、制盐,亲身品尝着民众的苦难,融入苦难的民众之中。

甘地并非一开始就是圣雄,他只是一步一步地走,走出了好远。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中国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前有佛陀东西南北四门观生老病死,毅然舍弃王位,苦修悟道。后有甘地从吠舍种姓中超脱,以西方文明涤除种姓歧视、女性歧视之弊,又以印度本土宗教之热忱摆脱西方丛林法则的阴影。

民族的精神巨擘,起点或有不同,但唯有日新自省,方可得道。能自新者,达成从小我向大我之奋起一跃者,方能称圣。

圣雄甘地真的有一颗很了不起的灵魂。我时常在疑惑,他在寻找印度的火车上,不再像年轻时代那样拿一本书静读,那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从田地上佝偻着腰耕种的农民身上,从道路两旁衣衫褴褛的印度妇女和婴孩身上,他在伦敦建立起的所谓对西方文明的自觉,作为大英帝国子民的自豪,和目前眼之所及的民族自尊的破落相比,有过怎样的撕扯?他口中的外邦,又是怎样成了他生死以之的家乡? 在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违背他的初衷时,他决意绝食以唤起所有陷入疯狂境地的群众内心的清醒和理性时,被饥饿和被病弱所袭击的瘦小身板,用意志和这些痛苦做斗争,他的肉体又如何在和他的灵魂博弈,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又能想些什么呢? 今天的我们离开社交媒体,放下手机都变得如此困难,甘地又是以怎样博大的精神世界面对着那些孤寂那些沉默而脆弱的时刻。爱因斯坦的话不幸言中啊。今天的我们确实难以想象,这个地球上竟然存在过那样一种声音,存在过那样一个生命。 甘地的非凡,让平凡的世俗的人很难去理解他。印度的宗教,特殊的国情,让这样一个伟大的超前的思想竟然有了生根发芽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回响的力量。电影中有一幕真的太过触目惊心,一排一排的信徒对着英国士兵的木棒,克服人类生理躲避痛苦的先天本能,朝着大兵的木棍勇敢地用身体,用沉默的肉体,去表达自己的不屈服。一排倒下了,被鲜血浸泡了,他们的家眷痛哭着把这些不抵抗的人扶下,下一排或老或少的信徒又接着往前走,尽管恐惧,但却不屈,重复着刚刚倒下的人倒下的命运。 是什么让这些学识并不如人甚至是饱经生活欺骗的人,仍然愿意遵从他们精神领袖的教导,不顾一切地牺牲着自己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本该平庸但至少安全安稳的生活呢?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这种被信仰激发出的普通人身上的巨大悲情却真的光芒万丈。 今天还顺带了解了一下尼赫鲁家族的死亡诅咒。现实中的尼赫鲁在中印交战印度落败后,竞选实施一年后黯然离世。影片中刻画的尼赫鲁很显然是一个正面人物。但参考了观察网一些文章,感到尼赫鲁虽然继承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浪漫精神,但在具体的事件处理上,可能真的对印巴分治推波助澜了。当伊斯兰教联盟谈论着独立时,他们想的是邦联;但当国大党谈论着统一时,心里却想的是分立。印度独立却是以印巴分治为代价换来的。如果圣雄泉下有知,看到印巴战争看到孟加拉国独立,恐怕对于脱离大英帝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又会有一番新的感悟了吧。 突然感觉政治也并不是那么乏味的事情,带着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去回溯,以政治为切入点去观察认识整个世界,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自己的学科可能平时局限在穿回古代,或者是从文学从艺术从哲学,这些人类精神文化的,不那么功利的,形而上的层面去了解世界,时常会有空虚之感。但以政治为抓手就不一样了,无论怎样人类都是政治动物,即使你想1000万种方法躲开政治,你也会有1001万种方法,陷入政治的牢笼。有人的地方便有政治。 甘地亲自织布,干农活,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也与他,形而上的,高度思辨的精神生活以及理想追求,形成了两个非常好的对立联合点,很同意张老师所倡导的,学文史哲的人一定要对园艺,对花圃,这些接地气的东西也有一定的涉猎,要不然会悬浮,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不是每一个民族都会产生甘地,甘地的价值也不会像是一般的政治家,能够用那种评价标准来对其做是非功过的判断,他更像一个宗教式的殉道人物,他是某种精神的载体,某种思想的化身。他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解决一时的问题,而是为了照亮整个人类对于终极问题的思索,那些关于对文明,对自由,对民主所应当秉持的但却没有标准答案的一种追求。 甘地是独一无二的,他应当被认识,不应该被神化,也不应该被遗忘。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