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旭想做脱口秀 更新至第20200227期完结

分类:日韩剧 韩语2019

主演:李栋旭,张度妍,孔刘,曹政植,朴智元,李世乭

导演:内详

看了孔刘一期,很感慨。刚看完《鬼怪》时,不觉有常见的看剧失落感,紧接着还补了些其他韩剧。本以为《鬼怪》已经过去了,然而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这是“鬼怪”的魔力。

关于孔刘。

他的电影作品,我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看过的。奇迹就出在意外的《鬼怪》上。

看《熔炉》,其实没能“看到”他,更多是为社会性内容触动。

看《釜山行》,略“看到”到他,但更多是瞩目于韩国开启欧美僵尸类型片的魄力和实力。

(电影刚看时给了三星,后来发现只要上动车就会想起片中桥段,那种列车上的危机感和急迫感太深刻,于是给到四星,虽然只是类型片,只是比较好地学习了美式大片套路,但僵尸类型片中它竟然给我的“影响”最为深刻)

而孔刘的人设也如好莱坞生产线一般,简单直白地从“自私”到“奉献”,完成成长与救赎。因为影片的看点实在不在于主演本身,所以只是记住了这个人,并未有更多的触发。

看《男与女》,略“感受”到他,但更多是被剧情与画面吸引。

那份未道出也无须道出的复杂情感,在镜头前喷涌而出,太过难忘。

演员中,相比之下,对全度妍的印象更深,她的情绪,是存在于每一寸呼吸的。孔刘,更像是一个促成者、烘托者。(不过,当时已经知道他身材很好了)

看《82年生的金智英》,较“熟悉”他了,但依旧更多是被社会性题材本身所吸引。

在东亚文化圈中,韩国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这份关注、这份理解、这份决心,实在令人赞叹。

感觉到孔刘常出现在特殊题材或特殊类型中,只是每一次,电影整体本身的分量都太重了,在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同时,反而有令人忽略演员的情况。当然,这也是演员的一种素养,演戏不是为自我表现,而是能令人忘掉自己,让人记住故事本身,记住所传递的情绪与思考。

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刘饰演的丈夫跟金智英说:“就先别上班了,带孩子休息休息。”就这一句,我完全与金智英共情。(当然不是局限于结婚生孩子,而是感叹人与人的难以相互理解)其实片中的丈夫已经算是很好的丈夫了,温柔、和善、关心别人、愿意理解别人,可即便这样的丈夫,也依旧误以为带孩子是休息,绝望啊。既无法释怀,只好分裂精神,方能略略排遣。再次念及此处情节,才觉得,让孔刘来饰演这样的角色真好,他真挚的柔情与细腻,放眼韩国同龄男演员,难有人能及。

看《鬼怪》,终于,完全“感受”到孔刘了。

没想到竟以这样的剧集感受到他。(没有贬低偶像剧的意思,这部剧的核心思考实质上超越了市场意义的偶像剧)

剧集很长,如果一个演员够好,剧集形式更能够让人全面感觉到他。对于孔刘这样的演员来讲,某种程度上,也适合剧集的细水长流,慢慢让你感受他,体会到他的沉默、他的思索。

这部剧中,孔刘的外在形象极其优质,内在人设又极为丰厚,“偶像外皮”+“深刻内核”,终于促成了我对孔刘的感受。

眼神是那样柔和,又那样深邃,让你觉得舒适,又不敢忽视。这种从容的坚定感,类似于导演李安给人的感觉。有些人让你畏惧,是因为他凶狠的眼神、强烈的气势,可那终究是外在。能让人从心底里尊敬并喜爱的人,往往是丰厚的、柔和的、幽默的、轻松的。

看过剧后,我写下“孔刘这种类型的演员是要经历岁月的”,一方面是因为形象不是惊艳型,年轻时并不会有优势,二是自身感受力极强,通过岁月会悟出更多东西最后呈现在作品中。

仔细看了孔刘的作品年表,发现他常隔几年没有任何作品,如果是自身选择而非客观限制的话,这样的演员日后的作品一定还会更优质,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感受与思考都要比常人深刻得多。

再说李东旭这期采访,二人几处交流有深刻的印象。

一是谈及“保持身材”,孔刘说“运动是生活中唯一付出就有回报的事”。了解到他内心的敏感,他应该是相对悲观的人,对于人生中很多事有强烈的无法把控感,容易畏惧,也容易认真。

二是谈及“钓鱼爱好”,孔刘说“演员应该有一个爱好来抚慰作品之后的空虚感”。他是一个容易共情的人,就像提及《鬼怪》中的分离,依旧会瞬间落泪。他是完全相信情感的,共情力极强,而这样的人也容易低落,无论是演员,还是别的职业,只不过演员中发生的概率高一些,跟职业素养要求本身有关。

三是谈及“演员”,孔刘说“演员是编剧与导演的道具”。他渴望去表达自己,来世想做音乐人。如今也尝试自己选择作品,生成了这样的想法,实现还需要过程。这种感受我在以前的工作中深有体会,虽然是那个说话的人,但总不能完全说自己想说的东西,更多是在传递着背后的声音,会逐渐质疑、厌烦、甚至失去兴趣。于是想要自己去制作,只是这样两条路径的合并又谈何容易。祝福并期待孔刘,也给到自己。

四是谈及“韩国电影与音乐”,孔刘对于电影类型、电影发展、文化输出、国民自信等,有着清醒、客观的认知。这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性,更让人看到感性与理性从来不是你高我低。一个人感性的程度与理性的程度,在对生命、对世事的理解与感知上,是两种表现路径而已。

五是谈及“拍摄《82年生的金智英》”,孔刘说“不只是为某个群体而是为所有人都会受到的突然伤害”。这体现了他视角的广度、他思考的高度。任何一个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具有普世性的,它表面上看是在通过一个特定群体讲一个特殊的故事,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运行规律,跟每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人都有契合。最明显的,《小丑》就是这样的作品,当时写《小丑》相关内容时我便提到过,没想到孔刘在谈话中也提到了杰昆、提到了《小丑》、提到了我多年前非常喜欢的《她》。关于杰昆、鲁尼,《小丑》《她》,当时就写过相关的感受,那种内里相似的人,即便阻隔千山,也有种令人惊叹的一致性,对于不认识的人,也会有心有戚戚焉的慰藉。既如此,孔刘,便也是这样的人了。

六是谈及“自己长时间的休息”,孔刘说“可能我的器量就只有那么大吧”。关于这种“器量”,我相信孔刘自己也明白,有相对性。一方面,从世俗意义上来说,“器量”大的人能承受更多、也能拥有更多、更能成就更多。然而,孔刘对于巨大赞誉的畏惧与逃离、对于自我选择的休息与充实,在另一面又反应出他感受极细、用情极深。因为他内心拥有了太多的东西,他太过认真、太过在意,反而选择离开、选择休息。看似是离开,看似是休息,但每一次,都是沉淀了更多的能量归来。即便世人可能感受不到,但在自己的内心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东西,如此才能再次在世人的目光中输出与展现。

七是谈及“内心的特殊时刻”,孔刘说“有过经历之后能够识别出同样的人”。这种特殊时刻,可以理解为情绪失常,也可以理解为医学认定的病症,但归根结底,是一部分人特殊的大脑结构与思维方式。在医学上,很多精神类的“疾病”虽然可以控制,但非常难以治愈。曾给一个向我倾诉自己难过情绪的朋友分享我对“抑郁症”的感受:如果觉得自己是这样,确实可以去接受治疗,但有的时候,治疗不能解决问题,那么作为这世界上独立存在的人,应该明白,一切的病症,也只不过是人类归纳出来的一些不太如常的情况,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情况,接受这种情况吧,或许,慢慢会过去,也或许永远不会变成另一种更常见的人,但因为接受了自己,也不会容易去伤害自己了。

孔刘在节目中没有明确说,但通过他所表现出的极强的共情能力、长久的逃离与自处、对世人与世事的洞察与感悟,都能让我感受到他在表达着同样的东西。他说的那种对他人的“识别”,我常有所感。因此,此次我终于“识别”出了他。

孔刘在节目上说,把十年的话都说出了。我想,他应该确实不常说的。因为有些话,不知该如何说,也不知该在何时何处说。但这一次,是恰当的。正如他所说,“感觉说出来也挺好的”。于我而言,又多了一份“识别”后的心有戚戚焉了。

详情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