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 HD

分类:纪录片 其它2020

主演:内详

导演:EszterCseke,AndrásS.Takács

  2020年出品的纪录片《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开始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历史教育片,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到后面,才会发现此片其实展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话题。大屠杀的经历者,会以苦难来苛责子女,“你们不够好,没吃过苦,心理承受力比我们那代人差远了”。类似的说辞好像似曾相识,不独发生在犹太幸存者家庭的记忆里。苦难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压垮一个人,后者如祥林嫂。那么如何正视历史,同时也避免某些过于沉重的创伤记忆,对儿童对家庭造成二次伤害,这是需要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来共同研讨的课题。

  片中作为“苦三代”的女儿,最终摆脱了在奥斯维辛出生的母亲的负面影响,没有将象征苛责的奥斯维辛苦难教育模式沿袭到“苦四代”身上,她以全方位地表达爱的感受来终止了苦难的延续,也并没有因老辈人所担心的溺爱而发生惯坏孩子的情况。这其实跟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有着较大关系,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像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对社会文化以及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入,西方世界也才逐渐意识到,滥用挫折教育,可能会塑造出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一代,表现为抑制情绪表达,厌恶身体接触,而安全依恋心理在早期得到较好满足与表达的人,在其成年后也会具备较高自尊、情绪健康与正性情感。

  如果从更广阔的人类历史出发,那么这种在文化与教育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与斯巴达模式,到东方的道家之于法家与儒家,都可看出端倪。很吊诡的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恰恰源自德奥的犹太裔精神病学团体,从弗洛伊德、弗洛姆到赖希,相对于纳粹的意识形态,后者关注与崇尚的其实还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超人或者说是精英意识,而不是像前者那样看重人的需求、自尊和本能,在纳粹看来,那是弱者的文化,源自犹太人的阴谋。

  因此,奥斯维辛,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历史层面的遗迹才有意义,人们只有把它当做一个关乎文化、教育,乃至是如何维护人类本应具有的自尊的象征来提示自己,受害者也要警惕潜移默化中认同于加害者的行为心理模式,只有客观的反思、爱与尊重,才能使苛责与自我苛责的苦难轮回得以终结。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